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物体运动》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围绕惯性现象,从生活中隐含着惯性特性的小游戏出发,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步步深入了解惯性的特点。
本单元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一些事例,能描述出运动中物体位置的变化。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击打棋子活动、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活动来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这些活动动手能力强,又富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联系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中隐含的惯性现象相结合,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惯性现象的利与弊。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惯性不同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了解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能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向周围的人了解咨询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对惯性实验中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发表意见,并做到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
2.每个同学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小组内做到主动动手动脑热情参与,协作配合。小组间做到积极交流,敢于质疑。全班同学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乐于动手的学习氛围;最终能将惯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惯性,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能用所学的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探究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木板、鸡蛋、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棋子、纸条、尺子、小车、木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往前看,现在桌子上放有三个盛有水的杯子,在杯子上放有一个木板,在木板上面放有三个鸡蛋,并将鸡蛋和木板下面水杯的上下位置保持一致。现在,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假如我用力推动木板,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生:鸡蛋会掉到杯子里;鸡蛋会飞出去;鸡蛋会碎。)哎呀,现在我好紧张啊,请同学们给我些掌声鼓励鼓励我吧。最最紧张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真的就要来到了!看这里(用力快速推动木板,鸡蛋分别调入木板下面三个盛有水的杯子里)(学生们表情紧张、惊讶、兴奋、有的高兴地鼓起掌来)谢谢大家,哎呀,太不容易了。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鸡蛋掉到了水杯里)大家看到了吗?(看到了)你想到了什么?(鸡蛋为什么会掉到杯子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要想像老师那样取得成功,就得从基本功开始练习。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问题,可以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变地更加浓厚。
(二)自主活动 探究新知
活动一:基本功练习
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走?(出示课件)
(学生猜测)
到底是不是这样,通过活动来验证。
(学生活动)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棋子没有跟着纸条走;棋子还是原来的状态)
大家同意吗?
(同意)
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杂技的能力。大家还想继续接受挑战吗?(想!)现在我们增加训练难度,进入到下一个超级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惯性的存在,为下一步探究击打棋子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超级体验活动1
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注意观察其他棋子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先预测)
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通过活动来验证。
(小组活动)
刚才的活动中你看到了什么?
(被击打的棋子飞出去后,上面的棋子会竖直落下来)
哪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掌声鼓励)
把实验记录单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汇报)
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次体验活动又挑战成功了,太了不起了!
同学们,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又是什么状态?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是静止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也是静止的状态)
(板书: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属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活动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体验活动掌握静止的物体可以保持静止的状态。同时通过小组汇报,既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活动过程,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选择提供的材料有很强的典型性,体现了材料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像运动的物体会不会也具备这种属性呢?(出示课件)
(学生预测)
让我们再次进入超级体验活动2
将红方块竖直放在小车上,推动小车做平行运动,注意观察小车在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学生活动)
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后,小车上的红方块会向前倾倒)
哪位同学愿意来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掌声鼓励)
把实验记录单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汇报)
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同学们,想一想: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是什么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又是什么状态,车上的红方块又是什么状态?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是运动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也是运动的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是静止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还保持一种运动的状态。所以红方块倾斜的方向是向前的。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呢?
(学生汇报)
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吗?
(同意)
(板书:运动的物体有保持运动的属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在认识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属性后,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物体也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从而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惯性特点。
现在,大家能不能解释刚才“单手飞鸡蛋”的原因呢?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能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 实际应用
同学们,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惯性现象?
(学生举例)
其实生活中出现惯性现象的地方有很多,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教师除了提供书上的图片跳远、系安全带、自行车下坡行驶的图片以外,还提供了跨栏、滑冰、坐车要抓紧扶手、骑车要减速慢行的图片。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惯性产生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在生活中有利有弊。
大家想一想,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有利的方面?
(学生汇报)
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汇报)
我们应该怎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学生汇报)
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尽量减少惯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设计意图: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如何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有些由于惯性产生的不便是可以减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从自己做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加强安全保护意识。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学,乐中有所得,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获得质的飞跃。
(五)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
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产生的惯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了解物体的轻重和惯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给学生留下“悬念”,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