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赴湖北、江苏“高效课堂”学习考察报告
2013年3月26日至31日,自己有幸赴湖北武汉、襄阳,江苏泰州、常州等地进行了“高效课堂”专题学习考察。
通过现场参观、汇报交流、随堂听课、师生互动等方式,考察组深入了解了教育发达地区的课改经验,同时就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等问题与武汉市洪山区、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进行了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为突破创新、持续深化课改奠定了基础。
本次考察,共访问湖北武汉洪山中学、南望山小学,襄阳襄樊四中、三十一中、诸葛亮中学、前进路小学,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常州三井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确定这些考察点的原因是:武汉洪山区、襄阳樊城区是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示范区;洋思中学是全国课改领军学校的特色样本;襄樊四中、三井实验小学是区域乃至全国名校实施课改的代表;诸葛亮中学、南望山小学等则是“高效课堂”理念下行动研究的典型。这些区域和学校的课改实践经验,给自己的启示是:
1、经济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从总体上看,湖北襄阳、武汉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较低(年均小学500元、初中600元),学校校容校貌朴素而不失精致,整体实施课改时间短、推进速度快,在这里我们感到教育发展离不开的是激情创业、执着干事的情怀,离不开一种精神追求的支撑;江苏泰州、常州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大(年均小学900元、初中1100元、高中500元),政府投入渠道多(三井实验小学有4000多名学生,学校的2012年度财务报告显示,收支总额达到3100多万元),学校校容校貌现代气息浓厚,明快而不失雅致,实施课改时间长,经验成熟,在这里教育发展的高地和前沿带给我们深刻的触动和强烈的紧迫感---经济发展仍然是教育发展最有力的基础支撑。
2、行政支持是整体推进课改的重要前提。“课改必须得到政府支持,必须依靠校长、教师”。武汉洪山区教育局陈国安副局长这样说。洪山区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行“有效德育、高效课堂”两大工程,投入5000万元,以“术道结合、五学互动”为基本策略(术,技术,包含四学----小组互学、学案导学、流程科学、评价促学;道,指文化融学),在各学段强力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使全区课改在3年时间内迅速跻身全国前列。襄阳樊城区的“高效课堂”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的教育发展目标,坚持“两个优先”(谁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优先武装谁,谁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走的最快就给谁武装的最多),省市县三级共拿出1100多万元作为课改专项支持经费,大力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在短短一年时间,创建了7所省级课改名校,被评为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样本”。
3、理念引领是整体推进课改的精神动力。在“高效课堂”改革起步初期,和许多地方一样,他们也经历了观望、怀疑、争论、徘徊的过程。在作出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改革的决定后,洪山和樊城迅速开展了“大讨论、大学习”、课改实践反思辨论赛和“樊城紫松教育大讲堂”等活动,邀请高效课堂首倡者、解构“高效课堂”理论的第一人----李炳亭及《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输入先进理念,高频率、大密度的开展校长课改执行力培训。洪山区“人人享受教育”的理念、樊城区“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共同凸显了“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工作幸福、学校特色鲜明”的发展愿景,在全区上下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引领课改的精神动力。
4、点面共进是整体推进课改的基本途径。洪山区和樊城区整体推进课改坚持的原则(选校试点,创造经验,全面推开),在策略上与推动许多工作是相似的,但之所以短时间内两区迅能速成为全国课改示范样本,其关键是:“面”上整体推动进展快,“点”上先行先试、提炼加工、包装推介有成效,催生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名校长群体。洪山区的洪山中学、南望山小学,樊城区的三十一中、诸葛亮中学、前进路小学,先后被确立为全国课改名校和培训基地。江思容、张春森、张同祥、樊竹等一批校长入选“全省十大优秀校长”,受聘为校长培训专家团讲师。试点校的成功,用事实解答了课改该不该做、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带动了各层面学校的及时跟进、共同提高。
5、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有效抓手。在考察中,我们受触动最大的是:他们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带来的教师能力素质的显著变化。这一切,源于他们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实施了一系列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洪山区实施“影子培训计划”,提出了“一个结合、两个调动、三个流程、四个精心”的要求,采取“基地跟班研修”等方式,三年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两万余人次,着力打造“种子教师”,通过示范带动,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樊城区联合新闻媒体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时期优秀教师标准”征集活动,组建了自主学习研修班,推行校长体验式培训、教师密集化培训,学员“挂牌上岗”,按照高效课堂模式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定期考量,致力于打造有未来眼光,有新教育理念,有学生发展意识,有引导学习能力,有社会责任感,能激情拼搏的管理和教师团队。洋思中学坚持“集体备课,以学定教”,加强教师专业研训----同年级同科目老师每周集中备课,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研究教学方案,确定学生自学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要求。把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通过讲教案、改教案,落实过程研训,最后印发定案。集体的智慧、统一的教案,相互观摩,真诚协作,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成熟周期。
这些,对我们在“高效课堂”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师培养,打造高效管理队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立足课堂、系统推进,是做实课改的关键所在。这次考察,许多名校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仅仅把目光盯在课堂上做课改,不具有系统性和彻底性,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以学定教”不应当被狭隘的限制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应该从学情出发,来确定一切与学生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立足课堂,在教学、德育、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多个维度上探索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操作范式,才能把课改做真、做细、做实、做好。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从“初始年级、进校第一天、第一节课、最后一名抓起”的“四抓”措施,“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育运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四个100%的教育质量;襄阳四中的“四制”改革、100%的高考升学率;洪山中学“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的教学要求;南望山小学的“绿色生态”文化和“三自、三心、四向”学生品行评价;樊城三十一中的孝雅教育、“和谐”文化主线和“书香”品牌建设;诸葛亮中学弘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诸葛亮文化;前进路小学用“欢动的池塘”为学校文化立魂……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改课”只是“课改”的标志,而课改成功的标志应该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必须依靠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来完成。课改疏离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与学校管理及其它教育活动相割裂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7、结合实际、凸显特色,是走出课改新路的根本。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是:“高效课堂”是高扬“学生主体”大旗,变“教中心”为“学中心”的一场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它倡导的只是一种理念,其要旨在于实现学生成长的自主性、选择性与展示性。“五步三查”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从2006年的“杜郎口经验”,到2010年的“全国九大范式”,再到2012年的“区域课改十大样本”,这些都是本土化实践、特色化创新的成果。本次考察,了解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地域、时间跨度较大的名校课改现状,樊城区整体推进的“三究四学”模式、洪山区的“享受教育135模式”、洪山中学的“四四一”生星模式、南望山小学的“四学四导”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等,都给我们呈现了基于区域实际的课改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样本,我们很受启迪。但这些,绝不应该成为束缚我们自己思想的枷锁。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反馈、感悟提升为基本手段,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切中课改实质,走出课改新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
8、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①、具备资源优势的名校,对于“高效课堂”改革仍在一定程度上持关注、观望态度。湖北襄樊四中是全国名校,被誉为“状元之校”,培养了多名中科院院士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先后有200余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致力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江苏三井实验小学是常州知名学校,书法教育、艺体教育享有盛誉,是极具影响的区域名校。这些学校虽然从未停止课改的步伐,但由于经费、师资、生源聚集流动形成的“高地效应”,惯性发展下,他们的课改仍有清晰的“传统教学”影子。②、课改以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只有正视质量问题,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客观的讲,最早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学校的确大多是师资、生源相对薄弱的学校(直到现在,这些课改名校还留有不少薄弱的痕迹,诸如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给人印象欠佳)。在缺乏优势的情况下,要让资质一般的普通学生获得更快的发展,要把他们尚不具备的能力培养好、把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好,必须采取一种革命性、颠覆式的务实高效的新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让具有相对优势的教师、学生的影响力得以扩散,从而形成一个相对优势群体,增强吸引力,打造“资源洼地”,进而提高质量,实现学生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为“高效课堂”提供行动实证,破除各种阻力与压力,凝聚“高效课堂”改革的正能量。襄樊四中的诸葛亮人文实验班2012年高考,26名学生全部上一本线,12人考入清华、北大,被称为“史上最牛文科班”;三井实验小学被确立为刘海粟第二艺术学校。他们虽然没有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但他们的课改正是由于质量才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接受。③、面对新问题,课改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韧持精神”。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洋思中学的常态课堂实施封闭管理,一般不随意接受推门听课,公开课、观摩课都提前安排,经过精心准备,不同程度存在包装的色彩。这一现象引起了同行的广州、湖南等教育同仁的微词。我们觉得,课改没有终点,必须永葆韧持的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创新完善既有的模式和经验,才能把课改实实在在的做下去。④、拔尖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仍是“高效课堂”改革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在与江苏、湖北教育局的同志和中小学校长交流中,谈到“学力好、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的潜质开发”问题,他们都认为,这是当前“高效课堂”改革面临的共同困惑。“兵强兵、兵教兵”,固然历练了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纵向的高层次发展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值得深入研究。⑤、“高效课堂”在各学段的普适性问题还有待探讨论证。武汉和常州教育局的同志都谈到,幼儿园和小学低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看,体验式学习获取的知识固然很生动,但成年人的经验传授却是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而且这样也可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因此,在自我意识模糊、自主能力不强的条件下,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实施“高效课堂”宜采取审慎态度。
这些问题,都是在考察的过程中一些现象、一些细节引发的思考,有些值得商榷、有些还有争议。或许,有些争议的地方为“高效课堂”激进推动者所不屑或有所回避,为持审慎态度者所诟病和怀疑。但勇于探索者始终视问题若境界提升的台阶,不论怎样,改革永远预示一种提升的追求。我们只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去关注课改、推动课改,践行不止。我们决不会因行进中的问题和困惑停止课改的步伐,放弃对“高效”的追求。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