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品德论文: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4137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 与社会论文 让儿童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应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走近生活,课中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生活,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知行一致 生活与课堂 走近生活 走进生活 延伸生活 工作在德育一线的老师,经常会这样感慨:现在的学生伶牙俐齿,都能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在行为上可就大相径庭了。真是说一套,做一套。就拿乘车要让座来说吧,他们嘴巴上都说会让座,可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做到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海市蜃楼,处于架空状态,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突出必须给学生讲理这一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无法接受这种“赤裸裸”的说教形式。这一教育形式的弊端势必导致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这说明我们的品德课堂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 课程改革的一夜春风,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它将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在课前走近生活、课中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生活,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 一、课前走近生活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很多的时候,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涉及到人文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多种知识。而人文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等多种知识的获得,就需要学生走近生活。只有学生有了对生活的体验,我们的品德课堂才不会是老师的说教,只有在课前走近生活,孩子们才会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 1.课前走近生活,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走进大工厂》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带学生去附近参观一个大工厂。我们学校附近有个中马集团,组织学生亲自参观,通过选择典型的现场,通过参观开展家乡考察,引导学生获取家乡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孩子们有了生活体验,再经历课堂学习,更能体会到家乡变化之大,领悟到祖国的繁荣昌盛,继而达到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目的。 组织学生课前走进工厂,是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孩子们亲历亲为地参与并体验了活动,他们才能获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以及心灵上的共鸣。 2.课前走近生活,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我也会当家》这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在双休日买了一次菜,写了一篇体验日记。其中王翌同学是这样写的:吃过早饭,我攥着50元钱兴冲冲地朝菜场走去。首先我直奔我最爱的海鲜区,看到了活蹦乱跳的河虾,我买了一斤——30元。接着来到第二站——肉摊,向老板称了一斤肉——15元。买到了最爱吃的虾和肉,我转战来到了水果摊前,看到了红艳艳的草莓,“老板,给我来一斤草莓。”“给,15元。”“15元?”我从口袋里掏出了所有的钱——5元,“能不能便宜一点?我只有5元。”“没钱买什么草莓?!”老板没好气地说,“我这个草莓被你一挑拣,很容易烂,你说你称了又不买,我等会卖给谁?”我既尴尬有恼怒,却有不好发作,只是连声地赔不是,便灰溜溜地跑回了家。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结合去菜场买菜这一生活体验说说制订“当家计划”时要注意什么。王翌同学说:“消费时,要先买该买的,再买想买的;要注意合理消费,勤俭持家。”其他学生深有感触,还补充了“要学会讨价还价”、“不能光买自己喜欢的,还要考虑家人的个人喜好”等真知灼见。说得真好! 有了课前的走近生活,课堂教学才更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才显得更为朴实真实;有了课前的走近生活,学生才深切感受到父母当家的不容易,激发了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有了课前的走近生活,学生才有了理性消费的概念,从而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二、课中走进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激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更有效地作用于课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在课堂活动中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习得生活技巧;提取生活经历,内化学生行为。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充实孩子的生活,熏陶他们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发展。 1.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日子,哪能轮得到他们去打扫卫生、烧饭洗碗?学生不爱劳动,更没有“劳动最光荣”的意识,甚至出现在老师检查教室卫生时把自己座位上的垃圾用脚踢到其他同学座位的可耻行为。于是,我让学生去找班级中热爱劳动的小朋友。 就在前两天,林琳同学在语文课上呕吐了,吐得衣服上、座位上、地上都是污物,孩子们有的捂住了鼻子,有的用手扇着鼻子边的空气直嚷着“真臭啊!”这时,李昊一声不吭拿来拖把来回不停地拖着。看着李昊来回奔波于教室和卫生间忙碌的身影,捂住鼻子的孩子慢慢地松开了鼻子,嚷着“臭”的孩子也安静地注视李昊的一举一动…… 一说到班级里爱劳动的孩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夸赞了李昊,表扬他平时抢着擦黑板,经常帮助大家做值日,还帮同学清扫同学的呕吐物。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李昊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那些把垃圾踢到同学座位的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了他们忙着擦桌、扫地、摆凳……看来,生活中的榜样,在他们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创设生活情境,习得生活技巧 在《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学生课前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课堂上,扮演超市售货员的孩子忙前忙后,担任购物顾客角色的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从下手……情境一:“我是妈妈的小助手”,让学生为妈妈买一瓶酱油、一袋洗衣粉、一斤鸡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评比选出最能干的小购物者。情境二:我是文明小顾客。通过采访,让学生了解营业员喜欢怎么样的顾客,购物时你看到了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在课堂上,通过扮演角色、采访营业员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演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兴致勃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提高了对购物的认识,习得了一些购物的小技巧。 3.提取生活经历,内化学生行为 例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情感。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早在读幼儿园时,孩子们便知晓花草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但是,知道归知道,校园里踩踏草坪、攀枝折叶、乱摘花朵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孩子们的知行不一,还是得归咎于教师的说教没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禁止踩踏草坪”、“不准摘花”命令式的训话方式起不到持久的教育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这一课前,我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校门口那条玉兰大道上苍翠挺拔的玉兰树、锦屏公园里郁郁葱葱的竹林、校园花坛里开满的姹紫嫣红的花儿,将这些生活中的美景做成课件,把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素材,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然后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组织教学:①马路边、公园里、校园里随处可见花草树木,你知道种植它们的作用吗?如果没有了它们会怎么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孩子说:“校园花坛里的花开得真香啊,每天中午吃完饭,我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去看看这些可爱的花儿。”另一个紧接着说:“只要去锦屏公园,我就一定会去那一片茂密的竹林,因为这里的空气最新鲜。”听了这两个孩子的回答,我随即点拨:“是啊,花草树木不但能美化环境,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第三个孩子举手了,“没错,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子排出了尾气,这些高大的玉兰树能把这些乌烟瘴气‘吃’掉。”就这样,孩子们从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了花草树木的作用,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花草树木的作用更为有效。②在学生了解花草树木作用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我在课间拍到的小朋友踩踏草坪、攀枝折叶、乱摘花朵等不好行为的照片,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好或不好的行为?以后你们会怎样对待一草一木? 就这样,教师提取学生的生活经历,把真实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能有效地内化学生的行为,使孩子的知行达到一致。 三、课后延伸生活 就如文章开头所讲到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知行不一致呢?我们先要从自身找问题。为了上好一节品德课,我们教师精心备课、卖力上课,可课后又有多少教师做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延伸课堂行为?于是,我们的思想教育也仅仅就是纸上谈兵,并没走向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我们的德育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的原则,我们的品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才能释放能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当我们上完一节课时,千万不要以为任务完成、大功告成,一定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运用到生活中去。 1.布置生活作业,提升学生实践感悟 学完《我与小动物》一课,我指着班级生物角的一缸金鱼,问谁愿意来认养?孩子们争着要认养金鱼。我先让学生分组学习金鱼的生活习性,再安排学生轮流照顾小金鱼,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认养金鱼,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饲养小动物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还能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操。 把品德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老师布置的生活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孩子乐于参与,在参与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感悟。 2.链接生活热点,激励学生关注社会 在学习了《你真棒》身边学习的榜样后,我对孩子们说:“前不久,我们温岭横峰的一家鞋厂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夺走了16人的生命。火灾无情人有情,在火灾现场,一个小伙子用肩膀撑起一个竹梯,他扛了梯子6分钟,救下了4条人命。救下四条生命后,他默默地转身离开。回到家,他才发现自己的脸上全是伤,肩膀也痛得厉害。事后,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温暖了不少人:一位身着黑色羽绒服的男子用肩膀撑起一个竹梯,让救援人员可以顺利到达火场三楼。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顶梯哥’。听了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我们真想用今天学的课文来称赞他:‘顶梯哥’——”“你真棒!”孩子们接说。 思想品德课是与时代形式、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即便面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小不点,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课堂紧扣时代脉搏,链接社会生活的热点,使思想品德课更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激励学生关注社会。 教育即生活,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我们的品德课堂应面向生活、面向学生,通过组织学生课前走近生活、课中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生活等各种活动,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儿童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学生知行一致,使孩子们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参考文献: [1] 魏肇基译.儿童之世纪.[M].1996 [2] 宋广文译.生活体验研究.[M].2003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M].2004 [4] 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J].2005.第12期 [5]纪立建.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9年第1期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