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病设计控制措施)建筑.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3704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病设计控制措施)建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病设计控制措施)建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控制措施 ——建筑专篇 一、 小区总平面: 1、小区总平面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2、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 2)场地地面高程应与相邻基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 3)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3、民用建筑应根据城市规划条件和任务要求,按照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原则,对建筑布局、道路、竖向、绿化及工程管线等进行综合性的场地设计,综合管线设计应经审查批准。 4、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 2)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m; 2)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 持不小于7.50m安全距离; 3)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 二、 地下工程(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1、设计应注明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和耐火等级,根据地下工程与使用性质,合理选用防水等级,地下防水等级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为一级。 2、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地表水和毛细管水对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周围水文地质变化的影响确定设防高度。 3、 当地下水压大于0.03MPa,环境温度在50℃以下,且不受强氧化剂作用,变形量较大时,可采用埋入式止水带和表面附贴式橡胶止水带相结合的防水方式,变形缝内可嵌止水条止水;对环境温度高于50℃的变形缝,可采用2mm厚紫铜片或3mm厚不锈钢等金属止水带;有油类侵蚀的地方,可选用相应耐油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无水压的地下工程,可用卷材防水层防水。 4、 附建式的全地下或半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 5、 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并绘构造详图。 7、卷材防水层: 1)卷材防水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迎水面上。 2)卷材防水层用于建筑物地下室时,应铺设在结构主体底板垫层至防水设防高度的结构基面上;用于单建式的地下工程时,应从结构底板垫层铺设至顶板基面,并应在外围形成封闭的防水层。 3)防水卷材的品种规格和层数,应根据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地下水位高低及水压力作用状况、结构构造形式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 8、涂料防水层 1、无机防水涂料宜用于结构主体的背水面,有机防水涂料宜用于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迎水面。用于背水面的有机防水涂料应具有较高的抗渗性,且与基层有较强的粘结性。 2、采用有机防水涂料时,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阴角直径宜大于50 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 mm,在底板转角部位应增加胎体增强材料,并应增涂防水涂料。 3、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厚度不得小于3.0 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用量不应小于1.5kg/m²,且厚度不应小于1.0mm;有机防水涂料的厚度不得小于1.2mm。 9、水泥砂浆防水层 1) 防水砂浆包括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掺外加剂或掺合料的防水砂浆,应采用多层抹压法施工。 2)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厚度单层施工应为6~8mm;双层施工应为10~12mm;掺外加剂,掺和料等防水砂浆防水层厚度应为18~20mm。 三、楼地面工程 1、卫生间应考虑同层排水。 2、面层为水泥砂浆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 3、细石混凝土面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4、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 5、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翻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30mm以上。 6、厨、卫间主管道穿过楼面处,应设置金属套管。 7、水泥楼地面材料:宜采用早强型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中、粗砂,含泥量≤3%。面层为细石混凝土时,细石粒径不大于15mm,且不大于面层厚度的2/3;石子含泥量应≤1%。 四、装饰装修工程 1、外墙面层粉刷应掺入聚丙烯抗裂纤维。抹灰面层必须设置分隔缝。 2、外墙涂料应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抗裂性能好的涂料。 3、外墙饰面砖: 1)应选择吸水率小、强度高的饰面砖。 2)外墙保温层上不宜粘贴饰面砖,否则应按有关规定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外墙饰面板: 1)严禁建筑外墙石材采用湿贴工艺,无立柱干挂石材高度不得高于30米。 2)干挂饰面板安装的预埋和连接件安装固定后,外墙面应设置一道防水层(抹防水砂浆或做柔性防水)。 3)砌体上设置的后置埋件必须采用穿墙螺栓。 5、门窗: 1)、设计应明确外门窗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三项性能指标。1~6层抗风压性能不低于3级,气密性不低于4级,水密性不低于2级;7层及以上的抗风压性能不低于4级,气密性不低于6级,水密性不低于3级。 2)、组合门窗拼樘料必须进行抗风压变形验算。拼樘料应左右或上下贯通,并直接锚入洞口墙体上。拼樘料与门窗框之间的拼接应为插接,插接深度不小于10mm。 3)、铝合金窗的型材壁厚不得小于1.4mm,门的型材壁厚不得小于2mm。 4)、塑钢门窗型材必须选用与其相匹配的热镀锌增强型钢,增强型钢壁厚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窗用增强型钢壁厚≥1.5mm;门用增强型钢壁厚≥2.0mm,组合窗用拼樘管增强型钢壁厚≥2.0mm,承受玻璃重量的中横框长度大于1.2m时应加竖向撑杆或拉杆。 5)、中空玻璃为钢化玻璃时,应双面钢化。 6)、选用五金配件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并与门窗相匹配。平开门窗扇的铰链或撑杆等应选用不锈钢或铜等金属材料。 6、栏杆: 1)、栏杆抗水平荷载:住宅建筑不应小于500N/m,人流集中的场所不应小于1000N/m。 2)、栏杆材料应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和耐久性的材料,阳台、外走道和屋顶等遭受日晒雨淋的地方,不得选用木材和易老化的复合塑料等。金属型材壁厚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不锈钢:主要受力杆件壁厚不应小于1.5mm,一般杆件不应小于1.2mm。 (2)型钢:主要受力杆件厚壁不应小于3.5mm,一般杆件不应小于2.0mm。 (3)铝合金:主要受力杆件壁厚不应小于3.0mm,一般杆件不应小于2.0mm。 3)、栏杆高度及立杆间距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多层住宅及以下的临空栏杆高度不低于1.05m,中高层住宅及以上的临空栏杆高度不低于1.10m,楼梯楼段栏杆和落地窗围护栏杆的高度不低于0.9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高度不低于1.05m。栏杆垂直杆件的净距不大于0.11m,采用非垂直杆件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爬的措施。 4)、栏杆设计除应明确式样、高宽尺寸、材料品种外,还应有制作连接和安装固定的构造详图以及明确杆件的规格型号及壁厚等。 5)、砌体栏杆压顶应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压梁,并与主体结构和小立柱可靠连接。压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宽度不应小于砌体厚度,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Ф10. 7、玻璃: (1)住宅工程和人流集中的场所严禁设计承受水平荷载的玻璃。 (2)不承受水平荷载的临空栏杆玻璃,应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必须选用钢化玻璃或钢化夹胶玻璃。其厚度不应小于12mm,当临空高度为3m及以上时,应使用钢化夹胶玻璃。室内非临空的栏杆玻璃,可选用厚度不小于5mm的钢化玻璃或厚度不小于6.38mm的夹胶玻璃。 (3、屋面玻璃必须采用安全玻璃,当屋面玻璃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大于3m时,必须采用夹层玻璃。用于屋面的夹层玻璃,其夹胶片厚度不应小于0.76mm。钢化玻璃应进行均质处理。 (4)、上人屋面玻璃应按地板玻璃进行设计。不上人屋面玻璃的厚度应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第8.2.5条规定计算后确定,并应保证玻璃有足够的刚度,安装后,单块玻璃的挠度变形不应大于L/400,且不大于2.5mm。 (5)、地板玻璃必须采用夹层玻璃,点支承地板玻璃必须采用钢化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应进行均质处理。地板夹层玻璃的单片厚度相差不宜大于3mm,且夹层胶片厚度不应小于0.76mm。 (6)、两边支承的屋面玻璃,应支撑在玻璃长边上;地板玻璃宜采用隐框支承或点支承,框支承地板玻璃单片厚度不宜小于8mm,点支承地板玻璃单片厚度不宜小于10mm。。 (7)、采用型材支承玻璃时,型材截面尺寸必须通过计算确定,其型材壁厚:铝合金型材不应小于3.0mm,钢型材不应小于3.5mm。 (8)、采用点支承式屋面玻璃时,必须选用不锈钢爪件。 (9)、屋面玻璃悬挑长度不应大于150mm。 (10)、必须使用安全玻璃的门窗: ①无框玻璃门,厚度不小于12mm; ②有框门玻; ③单块玻璃大于1.5㎡; ④沿街单块玻璃大于1.0㎡; ⑤7层及7层以上建筑物外开窗; ⑥玻璃底边离最终装饰面小于500mm的落地窗; ⑥距离可踏面高度小于900的塑钢窗; (11)、室内玻璃板隔断应采用安全玻璃,无框玻璃厚度不应小于10mm。 (12)、落地窗、门和玻璃隔断等易于受到人体或物体碰撞的玻璃,应在视线高度设醒目标志或护栏,碰撞后可能发生高处人体或玻璃坠落的部位,必须设置可靠的护栏。 (13)、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明框和半隐框玻璃幕墙外片玻璃应采用夹层玻璃、均质钢化玻璃或超白玻璃。 五、屋面 1,设计应标明屋面防水等级并应依据屋面防水等级及防水材料的不同选用防水层厚度。 表一: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 防水等级 建筑类别 设防要求 Ⅰ级 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 两道防水设防 Ⅱ级 一般建筑 一道防水设防 表二:卷材、涂膜屋面防水等级和防水做法 防水等级 防水做法 Ⅰ级 卷材防水层和卷材防水层,卷材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复合防水层 Ⅱ级 卷材防水层,涂膜防水层,复合防水层 表三:每道卷材防水层最小厚度(mm) 防水等级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聚酯胎、玻纤胎、聚乙烯胎 自粘聚酯胎 自粘无胎 Ⅰ级 1.2 3.0 2.0 1.5 Ⅱ级 1.5 4.0 3.0 2.0 表四:每道涂膜防水层最小厚度(mm) 防水等 级 合成高分子 防水涂膜 聚合物水泥 防水涂膜 高聚物改性沥青 防水涂膜 Ⅰ级 1.5 1.5 2.0 Ⅱ级 2.0 2.0 3.0 表五:复合防水层最小厚度(mm) 防水等级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无胎)+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 聚乙烯丙纶卷材+聚合物水泥防水胶结材料 Ⅰ级 1.2+1.5 1.5+1.5 3.0+2.0 (0.7+1.3)x2 Ⅱ级 1.0+1.0 1.2+1.0 3.0+1.2 0.7+1.3 2、钢筋混凝土檐沟,天沟净宽不应小于300mm,分水线处最小深度不应小于100mm。沟内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200mm;檐沟,天沟排水不得流经变形缝和防火墙。 3,上人屋面保护层可选用块状材料,细石混凝土等材料,不上人屋面保护层可采用浅色涂料、铝箔、矿物粒料、水泥砂浆等材料。 4,块状材料、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卷材、涂膜防水层之间,应设隔离层。 5 、卷材防水屋面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女儿墙、立墙、天窗壁、变形缝、烟囱等)的交接处,以及基层的转角处(水落口、檐口、天沟、檐沟、屋脊等),均应做成圆弧。内部排水的水落口周围应做成略低的凹坑。 6、屋面设施的防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施基座与结构层相连时,防水层应包裹设施基座上部,应在地脚螺栓周围作密封处理。 2 )在防水层上设置设施时,设施下部的防水层应做卷材增强层,必要时应在其上浇筑细石混凝土,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3 )需经常围护的设施周围和屋面出入口至设施之间的人行道应铺设块状材料或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7、 倒置式屋面保温层的设计厚度应按计算厚度增加25%取值,且最小厚度不得小于25mm。 8、倒置式屋面工程的防水等级应为Ⅰ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不得少于20年。保温层使用年限不宜低于防水层使用年限。 9,倒置式屋面保温材料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8W/(m.k); (2)、使用寿命应满足设计要求; (3)、压缩强度或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50kpa; (4)、体积吸水率不应大于3%; 10、正置式保温屋面:Ⅰ级防水等级的两道防水设防都应设在保温材料的上面;如果一道防水设防在保温材料的上面,另一道防水设防在保温材料的下面,按倒置式保温屋面设计。 11,对女儿墙、高低跨、上人孔、变形缝和出屋面管道、井(烟)道、太阳能等节点应设计防渗构造详图;伸出屋面井(烟)道周边应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水圈。 六、建筑节能: 1、设计应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 2、对外门窗洞口、女儿墙、封闭阳台、飘窗、凸出墙面的附作物线、凸出屋面的反梁等部位的保温措施及热桥处理,应有构造设计图和节点详图。 3、保护层外侧宜再设置一道掺有抗裂纤维的防水砂浆。 4、应优先选用弹性涂料饰面层,饰面层不宜选用粘贴面砖,当必须选用饰面砖时,外保温系统的材料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的规定,且面砖单块面积不大于0.01㎡,质量不大于20kg/㎡,面砖粘贴高度不得大于40m。 5、复合保温砂浆保温系统只能用于6层(含6层)及以下工程,6层以上应选用板块墙体保温材料。水泥基复合保温砂浆保温层的最大厚度不宜大于30mm,当设计厚度超过时应选用其他保温材料。 6、图纸中应注明所用保温材料的厚度、导热系数、密度、抗压(折)强度或压缩强度、吸水率等质量指标。 7、图纸中应注明增强网的质量指标及加强部位的增强网做法。 8、当外墙采用饰面砖时,设计图中应明确锚固件的规格、数量和抗拨设计强度。 9、居住建筑禁止设计单腔结构型材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窗、非隔热金属型材、单玻窗、非中空玻璃单框双玻门窗。 10、住宅南向窗不应使用阳光控制玻璃(如LOW-E玻璃)。外窗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不应小于12mm。 11,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时,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54m时,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不大于54m时,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12,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时,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建筑高度大于24m时,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当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时,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3)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13、建筑的屋面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14、屋面、地下室外墙面不得采用岩棉、玻璃棉等吸水率高的保温材料. 1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