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作文课,须有具体有效的写作指导
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第一中学 牛晓丽
作文课,须有具体有效的写作指导
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第一中学牛晓丽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倪文锦教授曾指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作文课无写法指导的弊端,这是目前我们作文教学中最严重、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学校,作文指导几乎还是空白,常常一布置作文题目就万事大吉,没有切合写作实际的方法指导,导致作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长期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低,文章质量就差。二十年的一线语文教学工作,我结合我们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了一些具体可行、简单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尽管很肤浅,但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有成效,确实符合学生实际,解决了作文课的许多问题,提高了作文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作指导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多余又无力。实践中,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丰富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据调查,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十之八九是无内容可写,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每天被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作业所包围,生活单调,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再加上阅读面不广,所以常常无内容可写。针对这一点,我们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和条件,为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扩大孩子们的视野,也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比如,春天来了,带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去田野里寻找春天,看谁发现春天的视角新奇独特;母亲节,让学生利用星期天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记录下自己的过程和感受;钓鱼岛事件,让学生看书看报看新闻,比一比谁对钓鱼岛了解的更多,谁发表的见解获得的支持多;教室的走廊上住了两只燕子,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记下它们的成长过程,为它们写一段赞歌……在丰富多彩的大小活动中,老师总能巧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去写作,学生也就不再喊没什么可写了,而且写作速度提快了,质量提高了。
2、课前五分钟,办学生讲坛,以说促写。
能说会说的孩子往往也就会写。只利用每天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开讲坛,讲故事,说新鲜事,谈身边的事,老百姓的事等等。每天一位学生,天天都是“新面孔”,天天都是“新鲜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还能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很愿意参加这个“课前讲坛”。要求学生听了同学讲的事件后,及时记录下来,还可以“乱”加评论,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展示佳段佳句,出作品集,鼓励表扬。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愿意写作的孩子也是夸出来的。越表扬越劲头大,越表扬越进步大。每次作文都由老师和学生评改过之后,发现并推荐佳句佳段,并让全班学生抄写积累这些佳句佳段。每次作文讲评过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二次作文”,不是写在作文本上,而是输入电脑,由课代表收集整理后,打印出来,装订在一起,再由同学们共同献言献句,写个“序”,会画画儿的同学画张画儿,用订书机把这些钉在一起,就是简装版的作品集了。代价也不高,学生的成就感却很强。
二、写作前指导,方法具体实用。
学生完成一次作文,要先思考谋划,然后再落笔成文。这写作前的思考谋划就很重要。老师要适当的进行作前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打开思路,拓宽加深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解决一篇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1、指导学生审题,做好的三件事。
一是“读要求,定范围”。审对题,才能写对文。审题一定要审清、审对。看看要求有什么限定的范围。比如“就你暑假里所经历的事”,这一句就规定了你只能写暑假,不能写成寒假或春天秋天的事;“抒写你对一位老师的喜爱之情”,把写作对象限定在一位老师,那你的文章中就绝对不要出现“还有一位老师”这样的字眼。把要求审清了,写出来的作文才不会跑题。
二是“圈核心词,定主题”。每个题目都至少要有一个核心词,这个核心词就决定了写作的主题。例如,《我有一双美丽的翅膀》,这个题目里,“翅膀”就是核心词,人是没有翅膀的,明显的,这里所说的翅膀就是带自己实现梦想的人、物或精神,像妈妈的帮助老师的指引,像自己的坚强自己的独立等,那主题就很明确了。
三是“抓修饰词,定内容”。审题千万不可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词或副词,猛一看,不是核心词,好像没什么用,但它却决定了你的文章内容,也决定了你是否照题。例如,《这也是一种美丽》,核心词是“美丽”,同学们一般就会写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美丽场景美丽人物。这就错了,“美丽”前还有一个副词“也”作修饰限定,也就是说这个物、事、人并不是大家公认的“美丽”,可在我眼里,从一定的角度看,这却不失为一种美丽。如果忽略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修饰词,文章的内容就会偏离题目,偏离出题人的意图。
2、指导学生筛选材料,选好三件“事”。
同学们的积累丰富了,题目审清了,如何从众多的事件中筛选出最佳的材料来写作呢?本课题组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比较实用的“三件事”。
第一,选小事,事小立意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作文里写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容易吸引人,其实不然。作为学生,能知道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更别说经历这些大事了。小事情往往有经历,这就有真情,有真悟,往往容易立新意。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一面》,作家阿累不就是用小事情来写鲁迅这样的大人物吗?下雨天去书店避雨,却有幸遇见自己尊敬渴慕已久的大师鲁迅先生,先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没有饱含哲理的话语,只是推荐给“我”一本书,赠送给“我”他翻译的一本书而已。但这事件却给人一辈子的影响,而且感人至深。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小事,小事也能立新意。一位学生描写天边彩虹的美丽,然后笔锋就势一转,写到:“原来这宁静的美丽就来自刚才大雨的狂暴。这世界真奇妙,吓人的疯狂却能创造如此的宁静,残酷的折磨却能诞生如此的美丽。”你看,这么自然的一个结尾,道出了小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的感悟呀,而这感悟就来自一段观看彩虹。还有一位同学写街头一位要饭的老头,饿得两眼昏花的时候得到路人扔给他的一个香蕉,他急忙胡乱的剥下一截香蕉皮,还坚持找到垃圾箱,把香蕉皮扔到垃圾箱里。他写到:“习惯有时决定了人格,人格的划分决不能看其外表的鲜亮,地位的高贵,而要看他的行为。”多么深刻而又新颖的立意呀。而这些立意都来自小事情。
第二,选实事,实事细加工。学生写作文愿意写得天马行空,以为这样会吸引读者,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哪知一篇不足七百字的文章能虚构到哪里去呀,往往是刚刚开头,就草草结束,让人云里雾里弄不明白他究竟要表现什么主题。其实,作文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往往能让读者找到同感,深深感动。但文章中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它是艺术加工后的真实。真实的事件经过精细的加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有次作文以“爱”为话题,一位女孩写了一篇《卧在碗底的爱》感动了全班的学生还有老师。她写每天早上妈妈叫她起床上学,她走出房间就一定能看见妈妈给她盛到桌子上的饭,而每次饭里都会卧着两个荷包蛋。家里经济拮据,妈妈买不起更好的营养品,只能让女儿吃鸡蛋补充营养。而女儿知道,妈妈日夜操劳瘦得都快要飞起来了,女儿就拿绝食来强硬要求妈妈一人一个荷包蛋。妈妈呢?总能找到让女儿暂时离开饭桌的理由,偷偷把鸡蛋塞到女儿的碗底,然后等女儿回来说自己已经吃了荷包蛋,待女儿发现碗里是两个荷包蛋时,妈妈就谎称自己一共放到碗里三个,自己真的吃了自己碗里的蛋,并使劲嚼几下嘴里的饭,显示确实刚刚吃完。或许,这位小作者的妈妈并没有天天给她做荷包蛋,也没有天天塞到她的碗底荷包蛋,但小作者可能真的吃过几次妈妈做的荷包蛋,或许真的妈妈不舍得吃,把荷包蛋偷偷塞到女儿碗底。小作者就把这些真实的情景经过自己精心的加工,编制成如此感人的美文。
第三,选新事,新旧对比显渊博。
一写身残志坚的人,就写贝多芬耳聋谱新乐、张海迪瘫痪学翻译;一写不怕失败的人就写爱迪生发明钨丝、居里夫人提炼镭……这些被无数人在作文里写了几百遍甚至上千遍的事还在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倒不是说这些经典事例没有了价值,而是因为千篇一律的例子让人厌烦。选事件举例也要与时俱进。最近新闻里推出的新人新事,身边观察到得凡人凡事,都可以写。还可以古今对比着写,新旧参合着写,显得小作者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3、指导学生布局谋篇,讲究三层次。
学生选好了材料,还啃着笔头不知怎么写,老师就要适当的巧妙的指导学生如何布局谋篇了。练习过程大致经历三个层次:
首先,从模仿到创造。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老先生的这句话也道出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仿写。仿写是学生学写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仿写是学生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害怕学生模仿,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模仿范文在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加以学习。例如学生一开始不会写议论文,我就为学生找了两篇典型的议论文——吴晗的《谈骨气》与胡绳的《想和做》,先让学生仿照《谈骨气》的格式写:开篇提出论点,接着分层论证,每层论证都先举事例,再用议论小结,最后总结全文。学生一下子就写得很像回事。
其次,从三段到多段。学生的作文大多是老三段。他们不知道如何分段,就记住开头、当中、结尾这三部分,所以就老老实实按照这三部分写,作文的结构单调无变化。老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先把当中部分按事件的记叙多少或记叙过程分成两段,还可分成三段,再突出点过渡段,事件小结段,这样越分越细,慢慢就有了韵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突出点结尾,一句话独立出来也行,开头有个题记独立成段也行……这样一步步学来,学生的作文分段就没有问题。
最后,从“自然流淌”到讲究写法。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他们记叙下来,能写得索然无味,他们是想到哪写到哪,“流到哪是哪”的写呀。老师要一步一步指导写法,让他们尝试讲究写作的技巧。学校特邀“感恩,我们在行动”讲师团来我校讲演。当时全体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参加了,而且现场很是感动,没有几位学生不感动得掉眼泪的。可当晚我让他们写作文,竟然没有一篇写得像大会上那样感人的。他们说着空话套话,流水账一样记述着这场感恩大会,从感恩祖国到感恩老师再到感恩父母,从大会前家长报到写到大会开始再到大会结束,没有精彩的地方,没有讲究任何的写法。我先让他们想想演讲的老师是怎样感动大家的,同学们说是他大量的举例。然后我就让他们在作文中举自己与祖国、老师、父母之间的例子。后来,又总结出演讲老师是演讲层次清晰,不会把感恩祖国与感恩老师参合起来,我就让学生再从这三方面感恩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角度写,集中在一点上。接着又指导他们叙事与直接抒情相结合才能更有效果。这样,学生改了三次作文,从“自然流淌”到讲究写法,一次比一次好。
三、作文讲评,写后再教。
很多老师只注重让学生写,却不在意写后的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认为,“作文讲评课”是整个写作链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也叫作后讲评。学生只写不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好作文,什么是差作文,写得不好了应该怎样修改,这怎能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一个是评,一个是讲。先是评,评出优秀的句子、段落、篇章,评出问题作文的问题,然后老师要讲,讲打造优美的方法,讲问题出现的根源,讲问题作文应该怎样修改。
讲评要注意两个关键步骤:
1、讲评前学生要参与互评互改。
让学生参与评改,不仅使他们阅读到的作文多了,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多了,而且学生容易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对自己的作文负责人。还有一大好处就是适度的解放了老师,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现代写作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评改可以分为自我批改、相互批改和小组批改等几种形式。老师要制定恰当的评分标准和细则,让学生有据可凭,有理可依。
2、确定一点,集中讲评。
无论何种情况,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目标要非常集中、明确,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单一和具体,每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很大的成功。实践证明,大而化之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互评互改中及时收集问题,在学生互评互改之后老师再评改,再收集问题。确定一次作文的最严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后,就抓住这一点,集中突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不可小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不让作文课枯燥沉闷,笼统无效,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爱上作文课,爱上写作文。所以,作文课,须有具体有效的写作指导,去点燃孩子们心中那盏喜爱的灯。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 作者:程红兵 山西教育出版社;
2、《中国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 作者:倪文锦 登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 2002年9月第63期;
3、《跟贾志敏老师学教作文》,登载《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z1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