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
借物抒情作文评改课教学设计
陕师大锦园中学语文教研组 卫 岩
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评改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评价与修改借物抒情类习作。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对借物抒情类习作给予中肯的评价,并能提出修改意见或动笔修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小组活动分为2人组、4人组与8人组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在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完成后,学生已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在课堂上完成了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而知新
由本单元的阅读课例导入: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文章作者多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是“物”,而我们读者却读到了“情”。这样委婉抒情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与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运用课例导入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课文名篇,把握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情感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集体试评:
资料准备:教师给每个学生下发挑选打印出来的4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见附录)。
1.根据PPT出示的写作清单,要求每位学生按照具体要求打出等级,并阐明理由。
2.四人小组交互,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学自由发言,给出等级,阐明理由。教师只进行适当点拨,不强求统一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对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文章能积极谈出自己的看法,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三、组内互评
资料准备:学生拿出自己上节课完成的借物抒情习作。
1.同桌两人交互,进行评改。老师出示评语范例供学生参考。
2.八人小组交互,在初次评改基础上再次评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借物抒情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能评出优劣并修改升格,真正落到笔尖。
四、成果展示
选出佳作进行全班展示。文章可以原本就是佳作,也可以是全组成员合作修改出来的,如是后者,展示时则可谈谈评改体会。
设计意图: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激励学生不断超越提升。
五、课堂小结
通过评改,我们能够看到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较好地抓住事物或景物的特点作细致的描绘,为抒发情感做好了铺垫。如果联想更充分些;由物到情的抒发过渡再自然些,就会更好!
设计意图:总结中肯,既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又指出不足及努力方向,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及在评改中完成文章升格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精心修改自己借物抒情的习作,完成作文升格。
七、板书设计
借物抒情作文评改
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留心积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真正走进文章认真评改,基本达成目标。做得好的有两点:第一,立意明确。借物抒情,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大,借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描绘具体。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首先要抓住所托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指它的局部特征。以上两点学生们都做得很好,个别文章通过评改后也基本达成这两点了。
学生们习作中呈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也主要有两点:第一,联想不够恰当。既然是借物抒情,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展开联想,这里部分血神虽有一点的展开但不够充分。第二,过渡不够自然。难能可贵的是,课堂上有学生指出了《方糖》一文的过渡问题并进行了修改,学生们一目了然,有了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附录:学生例文4篇
竹
八年级一班 胡宗杰
记得去年,喜欢植物的母亲从外面买来一大捆竹子。
母亲用剪刀细致地将一个油桶剪成两半,将下面的那一半洗了一遍又一遍,装了适量的清水后,迫不及待地将竹子放入水中。但这还没完,她又贴近竹子,将竹子上的黄叶剪掉,将竹子一遍遍摆弄,尽量让每根竹子都享受足够的空间,而且还要美观。经过修剪摆弄放在家中确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看到母亲如此上心,我也注意起这位新居民了。只见它披着华丽的绿外套,优雅华丽而又高傲地耸立着,当阳光透过窗户,这片绿油油的竹子沐浴在阳光之中,绿色的外套更闪闪发光,它的叶子也由之前的蜷缩变得伸展开来,那么自信,那么地朝气蓬勃。它的底部也慢慢长出了许多根,交缠在一起,展示了它神奇的生命力。
本以为这位新居民会长久地陪伴我们生活下去,可是它旺盛的生命之火招来了嫉妒,它无缘无故地在一天内就病了,病得是那么的严重——华丽的绿外套变成了暗淡无光,甚至有些粗糙的黄衣服,而且是一件粗制滥造的衣服;叶子有的一半是绿的、一半是黄的,有的全部是黄的,有的干脆落下来,没有几片正常的叶子了!那竹子不像之前那样华丽、高贵、优雅了,反而给人一种憔悴感,给人一种吹弹可破的脆弱感。
全家人一致认为它不仅影响家庭环境的美观,招来蚊虫,还会影响心情,但毕竟也是老朋友了,于是把它放在偏僻的角落里——我的阳台上。
它的遭遇就像一个权力极高的人一夜失宠,一个事业有成的、家财万贯的人一夜破产,我感觉它那微弱的生命之火一定会在这阳台上熄灭。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出乎全家人的意料,这个顽强的、被抛弃的小生命活了下来。它在阳台的这段日子是多么地凄惨——有时连续几天不浇水,直至水干了才想起它;有时连续几天不换水,靠近它时竟能闻到一股臭气。由于它的病,它的地位一落千丈,没有人帮它剪去枯枝败叶,没有人让它享受最合适的光照与水量……但是它并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爆发了——它的根已经焕然一新,从中还突出几段白色的小竹子,笔直地冒出水面,它的下半部分也已经恢复了绿。虽然才大病初愈,但它尽力展示出生命的神奇、强者的风范。
这静默的强者用顽强面对挫折,面对不理解与冷淡,用实力诠释自己,在前后反差极大的待遇中,仍能不放弃生命,我敬佩它!
崖上的树
八年级一班 李观颐
断崖上有一棵树。这树在裂缝中长得真繁茂!
它粗壮的乱枝仿佛一条条暴着青筋的有力的臂,稳稳地撑着那一树翠绿。从
碗口那么粗到筷子那么细的树枝全都布满了数不清的緑叶,那些叶子每片都那样好看,那样完美,雨天过后,它便如一大块千百位工匠精雕细琢过的緑宝石,在断崖上反射着緑光。但透过那緑,仍能看见那历经磨难的树干。它扎根于岩石,成长在峭壁,那黝黑的枝干显示出有力挣扎的痕迹和对生命的热望,它将岩石化为少得可怜的养料,靠它来一毫一毫地生长。峭壁处劲风日夜不停地刮着,却伤不了它一丝一毫。树皮被沙石击打出一道又一道的深壑,将它蹂躏,它却更加顽强。
看它现在的畸形,可以想象出它的经历。石头裂开了,它的根从石缝中暴露出来了!少了这些根的支撑,它向外倒出了一个角度。它知道这样坚持不了多久,于是和时间赛跑,拼命向裂石内扎进新根继续生长。瞧它现在身材之魁伟,那根何止有几十米!
树静静地站在那里,但我知道它并不平静。他的内心一定有一团永远不会
熄灭的火在燃烧,它无时无刻不在和石壁作斗争。机缘将它带到了这里,它并不怨天尤人,放弃生长,而是同一整块巨石进行战争。他战胜了巨石,打开了它坚硬的躯壳。他自幼便历经磨难,每天都在死亡线边缘徘徊。倘若他没有那一团火,我不相信他会是今天这样。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有很多那一团火造就的奇迹。他们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类的想象。它们或静或动,基于最原始的对生命的渴望的本能,作为一个个微小但能量巨大的个体存活下去。一切艰难险阻都在这些强者面前被击溃。
我不禁想起了杰克·伦敦,他当过海盗,在罐头厂领少得可怜的薪金,但他仍然定期要去图书馆借回厚厚一摞书,在海盗船上,在清冷的小屋内阅读,写作。他把买面包的钱用来买投稿的信封,邮票。得到的稿酬比这更少,回信也寥寥无几。但他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终于等到了一家杂志社的赏识,并一举成名。也许只有他那样的人,才能写出像《热爱生命》那样,像这树那样充满生命的篇章。
方 糖
八年级一班 刘锦鹏
比起白砂糖与冰糖,方糖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少见,用处也最小。他被从众多的糖类中选中,经过模具的雕刻,最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说起方糖,就不得不再提起一个与之有重大联系的物品——咖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咖啡,才有了方糖,他也仅仅只是为了咖啡而生。
咖啡,一种诞生于西方的奇特饮料,他在西方国家中的地位不亚于酒在中国的地位。咖啡有提神的功能,醇厚清香。但是因为咖啡有很浓的苦味,几乎完全掩盖了他的醇香。所以对于大多数不习惯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品尝到其中的苦味,而感受不到咖啡的精髓所在。
方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冲好咖啡,通常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往咖啡中加入方糖。方糖落入杯中,沉入了杯底,在勺子的搅拌中一点点变小、消散。最终化为了一个个微粒,融于咖啡之中。方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故事在人类世界中渺小无奇,但他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往那醇香而又味苦的咖啡中加入了一丝清甜。正是因为这一丝清甜,让咖啡圈粉无数,闻名于世。即使是对那些不喜欢咖啡中有甜味的人们来说,往咖啡中加入半块方糖,也可以冲淡其中的苦涩,让他们更好地品味咖啡的精髓。
正是因为有了方糖,让人们发现了咖啡的精髓、价值所在。若咖啡是一块会放光的金子,那么方糖就是那为金子吹去灰尘的微风。可以说,方糖与咖啡虽缺一不可,但是方糖却显得更加重要。正如韩愈《马说》中所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但是,人们在品味过咖啡之后,却只会夸赞咖啡的美好、醇香,没有几个人想到方糖。方糖却没有任何怨言,他依旧是默默地待在角落中,等待着人们帮助他完成自己一生的目标。因为方糖明白,是咖啡赋予了自己存在的理由,为之而献身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当与咖啡溶于一体,当那一丝清甜滑过人们的味蕾,当他听到人们对咖啡的赞美时,他便会明白,他没有辜负自己生命的意义。
衣
八年级一班 曹宸凯
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东西,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衣服,每一个人都会穿衣服,但是衣服也能教给我们一些东西。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需要穿上清凉的短袖短裤;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则需要穿上大衣棉袄来保暖;在有风沙严重雾霾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戴上专门的口罩保护自己;在下着大雨地面积水多时,我们还需要穿上一双雨鞋;在寂静的夜晚,我们还可能穿上一件睡衣;在游泳时,我们还要穿上泳衣。这些都表明各种衣服都要在各个领域来帮助我们人类,我们人也需要像衣服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集体为社会尽一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每一件衣服在它制成之前都需要经过许多复杂却不可缺少的工序,首先是原材料,有的需要布料,有的需要动物皮毛,等等。然后是设计衣服的款式,裁剪布料后再缝合,有的需要染色,经过设计师等人的细心制作后,再检查有无缺陷,这才能送到店里去卖。我们人也像衣服一样,从小需要制定一个目标,再经过不断地学习锻炼,完善自己,最终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百分百的作用,如果在“制作”中有步骤出现了问题,到最后就不会合格,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将来成为一件“合格的衣服”不给家庭国家社会添麻烦。
衣服的制作就是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衣服的应用就是我们以后发挥作用出力的结果,现在我们还未制作完成,我们还需要不断成长,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