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3647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冯浩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及文学常识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4.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理解含蓄的感情 教学方式: 1.注重诵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进行讨论适时点拨,便于启发学生认知,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 二、自学成果展示 (一) 简介作者及“记” 1.柳宗元——唐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人称“柳河东”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孤独寂寞,悲苦不堪元和十年(815),43岁的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官职是提高了一些,但地方却更僻远了刺史是地方长官,有实权他在柳州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心情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师指名读下面的字词,师生共同点评后生齐读字词两遍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差互(cī)       寂寥(1iáo)  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翕忽(xī)    三、熟读课文  整体把握 ⒈教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语调、节奏 ⒊请几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 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课文的1、2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 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5.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 四、精读研讨  探究质疑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点拨】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⑵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⑶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 …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⑷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树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五、精读研讨  品味欣赏 ⒈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点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⒉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从修辞、感情、词语的色彩等角度品味指导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把你最深切的感受批注在旁白处 六、当堂巩固 ⒈试背诵第一节课文及文言词解释 ⒉口头翻译第一节 七、布置作业 ⒈整理笔记 ⒉背诵第一节知识点 ⒊背诵课文2~5段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物: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发现 小潭                                                         移步换景 行动:隔——闻——伐——取——见 小潭概貌:  全石为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⒈重要文言词的解释(师指名背) ⒉重点语句的翻译(师指名背) ⒊重点问题的理解(师指名答) 二、积累展示 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25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结合自主学习卡积累展示) 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师生共同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精读研讨、品味欣赏 ⒈生齐读课文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点拨】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 【点拨】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⒉指名朗读第3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点拨】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⒊教师范读第4段,并提出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表达观点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 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有理有据 五、拓展延伸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示例】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小石潭中,看,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石头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他们忽然,鱼儿们全都游开了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泡,还不忘向你热情地摇尾问好呢!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四人一组活动,或说或写,教师随堂指导,最后派一名代表展示组内佳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 六、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全文 ⒉背诵相关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 动 静 结 合 ↓         溪身:曲 折 蜿 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 差 不 齐 ↓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                   寓情于景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二、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三、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