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思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转型,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持续流入我市,已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和投身我市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依法依规广泛参与我市的各类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及社区、综治、群文组织建设,真正使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对于推进杭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外来务工大
2、潮与城市社会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务工,为企业节约了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一方面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加剧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矛盾。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在城市社会内部也有充分的反映,不仅体现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而且还体现在人们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二元结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层次:一个是普通的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即人才市场。在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和受教育程度和经历密切相关,工资待遇较高,就业稳定,升迁机会比较多。在普
3、通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与受教育程度关联较低,工资待遇较低,就业没有保障,工作条件差。两个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竞争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他们中绝大部分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社会交际的面比较狭窄,因此,他们中很多都处在普通劳动力市场,而且处于这一市场的底层。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既是为生存的需要,也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城市生活。但进入城市后,他们不仅要面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而且要面对城乡观念差别、生活方式差异等产生的二元结构的冲击。长期以来,由于受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劳动力就业模式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定位于
4、农村和农业,而城市人口则定格在工业和流通等行业。这一就业模式不仅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且使农村远离城市的现代化之外,城乡居民生活在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封闭系统内,他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与水平、社会意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尽管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与其长辈们相比,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进入城市务工,既是一个提高就业技能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资本的过程,更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自主创业能力较弱,容易被置于社会安全网之外,由此沦为无技术、无文凭、无特长的三无人员,甚至走
5、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二元结构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困难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和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的矛盾,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很多社会矛盾。(一)外来务工人员身份边缘化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当他们走进繁华的大城市后,在感到新奇和兴奋之余,边缘人的身份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们。他们一般从事层次低、工资低的工作,在生活中却不能享受与普通市民平等的待遇,他们被城里人称为农民工、乡下人,遭到种种歧视。同时, 外来务工人员无论在思想、兴趣、价值观等方面,都觉得很难与城市人沟通,也觉得城市人是不会明白他们的。长期城
6、乡经济分隔所导致的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和城市人的相互隔绝和认同危机。他们尽管在城市中生活,但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他的时间, 因缺少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场所而只能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会很想念自己在农村的亲人和朋友,但他们也清楚知道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虽然常和以前的亲人和朋友通电话或者回乡探亲,仍然维持着一份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已不再属于以前的世界。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他们都感觉自己是社会上的边缘人。他们强烈的边缘人的感觉,更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始终只能缺乏自信地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二)外来务
7、工人员社会保障低下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进入普通的劳动力市场,其劳动技能低且难以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所以,他们不仅从事的是城市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的工种,而且收入水平较低。即便如此,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无视劳动法的规定,擅自延长劳动时间,并且拖欠工资。另一方面,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则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很少有用工单位主动为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甚至连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的工伤保险都不愿意办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受到伤害的民工有的人财两空,有的终身残废,生活无保障。据江苏省劳动保障厅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来务工人员中仅有
8、3.16%的人了解劳动法,知道应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南京市玄武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和工伤医疗保险的更是寥寥无几。(三)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较差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一方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使城市越来越美。另一方面,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并没有使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大改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在工作的工地、厂房临时居住, 即使有固定居住地点的,条件也很简陋,一般都是很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中,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伙食差并且卫生状况堪忧,民工集体性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
9、发生。在存在强烈反差的生活环境中,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打架斗殴、偷盗行窃等事件也就屡屡发生。(四)融入城市社会存在心理障碍目前,外来务工人员要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心理障碍。一方面,现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市民还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仍然居高临下地对待外来务工人员,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面对自己所从事的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行业,以及自己在求职、生活、交往、教育等方面受到的来自城市的歧视,或用人单位对他们设立的种种限制,使他们感到城里人不可靠,不愿与之交往。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社交的单一与无助。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交圈子一般都很狭窄,只和同事、老乡一起,被
10、局限在外来人员的社群中,不能融入主流社群。他们在务工城市几乎没有朋友,主要社会关系网络仍然与他们流出地紧密相连。有调查显示:55.17%的进城民工认为进城后最亲密的朋友是一同来打工的老乡,21.18%的认为是进城后认识的农民朋友,只有21.15%的人认为是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另据对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中约2/3的人表示他们不敢也不愿与城里人交往,而且有约63%的人感受到了城里人的歧视。三、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思考笔者认为,城市社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生活场所,外来务工人员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要融入城市社区。可以结合杭州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发挥社区服务机构积
11、极作用,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有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杭州是新中国城市居委会组织的发祥地,是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源地。自2000年我市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以来,全市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基础设施、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都有了明显加强,社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杭州来讲,可以围绕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纳入社区工作范围,按照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促成才、以服务促稳定的思路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促使外来
12、务工人员融入杭州,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增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信心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在生活、就业、求学等方面为他们提供相应政策和条件,为这部分人员提供融洽的外在环境氛围,逐渐使其适应居民化的生活环境,消除流动中的不适症、客居心理和自认为低人一等的阶层心理,建立起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邀请他们共同参加城市社区的活动,而不应该把他们排除之外。在香港,设立心理热线电话倾听大陆务工人员心声,进行有效的辅导,实践证明是一条有效的经验。我们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城市社区工作方式的优势,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热线,通过心声诉说的形式,
13、倾听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惑和迷惘,请专业人士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够解决问题的就地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则需要直接与他们进行接触,在生活中继续跟进服务,防止他们产生不良的想法,有效地防止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发生。这种早期介入的方法能够使外来务工人员感觉到自己也是为人所关心的,就容易对所在的城市社区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为融入城市社区奠定心理基础。(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把流动分散的外来务工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公寓式管理,是融入城市社区的快捷、有效途径。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处于流动和分散状态,游离于传统的城
14、市社区管理体制之外,致使他们对城市社区缺乏认同感和依赖感,这样既不利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和服务,又容易引发违法犯罪。一方面,各级政府、村(社区)、用人单位要按城市和城镇规划布局,重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租赁房屋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区,可以按规划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行政村,可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中村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建设各种形式的小型化、多元投资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点。用人单位可以利用闲置厂房、多余办公大楼等改建外来公务人员公寓。虽然公寓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但经过
15、努力,可以逐步改善他们的住房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出租房密集区统一安排出租等形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统一安排公寓。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工作,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住宿问题,而且为更加方便快捷地提供社区服务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可以依托公寓把居住在公寓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建立维权中心、文体活动等服务设施。外来务工人员有了固定的住所和自己的活动场所,也就有了心理上的寄托和依靠,更易对城市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服务支持加强服务保障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关键。只有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一是培训服务。城市社区可
16、以根据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分布情况和职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利用业职工学校、职业中学,建立培训站点,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网络。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是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他们共同关心的社交课程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这些培训一方面能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二是职业介绍服务。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设立个人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基本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就业情况等等。特别是就业情况,了解他们的特长与兴趣,一旦他们失去工作,应当适时介入,为他们分析原因、提供培训,有合适的就业信息可以尽快提供给他们,有效防止他们在无所事事的空
17、闲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维权服务。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而对社会产生厌恶的心理,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城市社区的服务机构要努力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强有力的维权支柱。通过设立维权联系点、举报电话,把拖欠工资、人身伤害等侵权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联合城市社区内的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对侵害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加以严惩。通过维权服务激励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热情,减少和化解矛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对城市社区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四是文化活动服务。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是促使他们树立自信、融入城市社区的重要方法。外来务工人员在平时的空闲时间也有文化活
18、动的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城市社区居民和他们共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一方面使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的文化生活、民风民情了解、接纳,例如:城市社区也是我的家,我为城市社区做贡献等文艺活动;另一方面使本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加深了解,消除偏见,突显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地区发展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信心,促进彼此的了解,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积极投入新的生活,实现城市社区中人人平等共融,最终实现他们在城市中边缘人身份的转变。(四)建立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激励机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政治待遇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社区组织建设中,重视培养、积极发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党、团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担任社区民意代表,按条件逐步吸纳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在基层社区、基层群众文体等组织担任活动骨干,积极推荐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和首席工人等的评比,充分依靠、积极发挥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在联系群众、理顺情绪、引领风尚、示范带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以上努力,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区的政治待遇,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的信心,同时带动社会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风气,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