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巴金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苏丽丽 石楼县第一中学校
学习目标: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分钟演讲神话故事:“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学生出错或者不懂的地方,老师纠正或者补充(ppt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二、品读文章
(一)品读《日》
1、老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让学生模仿朗读,并思考两个简单的问题)
(1)文中的飞蛾做了什么事?体现出它什么样的精神?
(2)文中的夸父做了什么事?体现出它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以上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文中可以找到。第二问需要抓重点词语来理解。
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请另一位同学点评。
学生思考:(自己思考好之后,小组讨论)
联系背景,以上两个意象和题目有什么关系?
提示:题目“日”象征什么?文中的“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象征什么?(此时介绍写作背景)
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文中哪句话还能体现这样的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结合时代背景,结合文本合作探究完成教学重难点) 你是如何理解“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二)品读《月》
4、听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1—4段,你有什么感觉?
提示:关键词(走进文本,关键词的寻找有助于学生理解)
(2)这种冷光扑面的感觉,让我们想起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引出下文巴金对月的思考)
5、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那巴金对“月” 的思考仅仅如此吗?再读课文,思考:
(1)联系背景,“月” 在文中象征什么?
提示:找出关键词、中心句,还要联系背景来思考。
(2)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为什么“姮娥”还要奔月?在文中“姮娥奔月”象征什么?
提示:第一问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第二问联系背景思考
6、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提示:1、飞蛾、夸父、姮娥之间相同的精神。
2、时代背景
文中的三个事例有没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联系前文所提到的时代背景)
三、当堂训练(总结全文)
《日》一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一文通过“我”对寒冷月光侵入的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练笔(语文重在写作)
读了巴金的文章,让我们再来重温巴金的名言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读了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请同学们以“追求”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