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47769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上课老师:代英 上课班级:八(6)班 学情分析: 这个班没有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的30%以上。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朗读能力的训练及提升这一块上,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感受意境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课前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诗意美,感受作者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歌内容,反复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课前指导: 1、熟读课文,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请同学通过改写来把握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情感,从而更深入的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一个选择题。如果说同学们已经毕业了,进入了社会,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辛苦劳作,平平淡淡的生活。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诗人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做农民时写的。这部作品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因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辞官归隐。离开官场归隐农村,归隐后,作《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去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确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 1 )、从何而归? ( 2 )、为何而归? ( 3 )、归向何处? ( 4 )、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学生齐读: 2、放录音,让学生把握难字的读音,注意划分节奏,读出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回答问题: 明确: ( 1 )、从何而归? 官场 ( 2 )、为何而归? 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 3 )、归向何处? 田园 ( 4 )、归去如何?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五、赏析课文: 1、让学生上台读自己写的作文,从学生的作文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感情。(注意点评)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社会中失去自我。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折腰,意义却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六、拓展讨论: 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我反对这种说法。a.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b.“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c.陶渊明处在乱世之中,纵是文武双全,有济世之才,一介书生,除却不甘之外,也只有悲愤和无奈,既然改变不了现实,还不如独善其身。 (3)辩证地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从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来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但陶渊明的归隐是坚守节操,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七、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一个“愿”字,写出了作者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八、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3、背诵默写课文。 要求:前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