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空城计》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作者简介及故事背景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有关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2、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3)结合课下注释批注不会翻译的字词意思,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播放《空城计》视频,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五、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1、第一步,浏览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明确:一、开端(第1段);二、发展(第2段);三、高潮(第3、4段);四、结局(第5、6段)。
2、第二步,提炼词语,概括段意。
示例: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学生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请学生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学生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请学生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学生明确: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3、总结方法,灵活运用。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运用的就是提炼概括法,它的具体步骤是: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段段意。
学生明确:第二部分:临危施计;第三部分:司马中计;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六、析读课文内容。
1.析读“空城计”背景。
问题:请同学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空城计”的?从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明确:(1)军力对比悬殊。司马懿有大军15万,诸葛亮只有2500军兵;(2)将帅对比悬殊。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司马懿有司马昭等大将(3);情况危在旦夕。“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官员们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变了脸色。
2、析读“空城计”方法。
问题:孔明的“空城计”“空”在何处?
抽读课文第二部分,小组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明确:(1)“空”在无兵。孔明下令藏起战旗,隐藏士兵,叫敌人看不到士兵。(2)“空”在无人言语。“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城里听不到诱人说话声,突出空字。(3)“空”在城池。“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让人一看就是空城。(4)“空”在空闲。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让人感觉空闲。
第二课时
六、析读课文内容。
3、析读设计成功原因。
开课导语:司马懿绝非等闲之辈,乃“魏之名将”是个狡猾奸诈之人,可他为什么会中计呢?原因都有哪些?
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明确:原因主要有:(1)司马懿谨慎、多疑。“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司马懿不相信眼前是一座空城,就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深知诸葛亮用兵之道。所以中计。(2)刚愎自用。没有听从司马昭的意见。在此前,他曾成功地识破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感慨诸葛亮不肯弄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选择了较为保险的路径,从而失去了取胜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会自负地认为这不是空城。
问题二:《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智”体现在哪里呢?
同学看书后讨论。
学生讨论明确:诸葛亮的“智”体现在:(1)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2)处乱不惊。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4)临危不惧。“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问题三: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关于三次写笑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讨论明确:一笑:“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第三段),镇定自若的笑。心理活动: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二笑:“抚掌而笑”(第五段),脱险之后的欢笑。心理活动:司马懿果然中计矣。三笑:“拍手大笑”(第六段),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心理活动: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呀!
教师小结:诸葛亮“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了如指掌,足智多谋,出奇不意。一“奇”在一反自己谨慎用兵的常态,二“奇”在料定司马懿必多疑上当。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这就是“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文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作者用到多种手法,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本文都用到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1)对比手法。魏蜀双方军力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对比,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2)衬托手法。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司马懿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七、延伸拓展
议一议
如果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八、作业乐园
一曲空城计,演绎悲喜情。诸葛亮凭着他的智慧占尽了风光,而司马懿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丢尽了自己的老脸。但司马懿会就此罢休吗?当他发现自己中计后,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附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开端→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出“奇”不意
高潮→司马中计
结局→孔明释计
诸葛亮: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司马懿:谨慎多疑 刚愎自用
5 /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