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测试
一、单项选择
1、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B.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只是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
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
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 ②债券持有人获得的利息收入 ③购买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 ④股票分红 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分红 ⑥外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5、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确理解是: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困 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没有公平的效率只能导致贫富分化 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既要实现“部分先富”,又要最终走向“共富”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既是一对矛盾,又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6.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一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
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是我国政府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主要体现了
A.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C.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跟以往的其他分配方式相比。按劳分配是迄今所存在的最公平的方式。这是因为按劳分配
A.是对收入差距的根本否定
B.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C.是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D.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据此回答19~21题。
9.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按劳分配原则 B.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0.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为了
①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刺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③促进效率的提高 ④促进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为了
A.实现社会公平 B.增加劳动者收入
C。促进效率的提高 D.适当拉大收入差距
12.下列能够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兼顾公平的选项是:
①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建设,促进东部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管理要素分配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④按企业效益分配 ⑤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⑤
1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
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 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 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分配制度的有
A.尽量利用行业垄断或某些特殊政策为本单位职工谋取实际利益,改善职工生活
B.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D.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努力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16.“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是说
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B.分配制度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17.四川省人事厅下发文件,允许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保守本单位技术商业秘密、不侵犯本单位或从事相关研究课题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权益的前提下,跨单位兼职,多职多薪。从分配角度讲,这一做法
A.将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差别,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B.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反映出国家对知识的重视,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
D.会导致有些技术人员一心谋取“灰色收入”而荒废了新技术的研发
18.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③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步富裕 ④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商品经济
20.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7月起,普遍提高全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项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
①是国家在实施调整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 ②体现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1.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相同的劳动,但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说明
A.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行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收入均等地获取报酬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22.按劳分配不同于平均主义.因为后者( )
A.抹杀了个人之间劳动能力和劳动效果的客观差异性
B.主张只公平.不要效率
C.主张收入来源的单一化
D.落后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3.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A.29760元;17000元 B. 49760元;20000元
C. 48800元;20000元 D. 44260元;3000元
王先生在一家由国家控股的公司工作,每月领取工资3000元,另外他还持有本公司的一些股票,年底可以获得股息收入。据此回答9—10题。
24.材料表明,形成王先生收入的分配方式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本分配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5.上世纪80年代,广东经济腾飞,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但各地面临一个迫切问题:科研技术人才紧缺,而且分布极不合理,10万人集中在广州,“星期六工程师”因势而生。最初,一些科研院所的少数科研人员,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大型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适量的报酬。对他们获得的报酬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B.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C.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D.违背了当时的法律法规
26.“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27.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① 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分配形式多样性 ②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 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要求 ④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针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国家应
A.没收过高收入,坚持共同富裕 B.加大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力度
C.调节个人收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D.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
30.对效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要效率就不能讲公平 D.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二.双项选择题:
31、王某一家三口月收入10000元。王某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投资利润7000元;其妻是外企会计,月收入4000元;他们二人的收入属于哪些分配方式获得的
A.按劳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32.近年来,在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上,有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为此,党和国家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落实共同富裕原则。下列政府行为中,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是
A.采取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的办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
B.对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性收入进行控制
C.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D.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33.小陈在某国有控股公司工作,除每月领取的工资外,他还因为持有本公司的股票而在 年底获得了股息收入。在这里,构成小陈的收入的分配方式有( )
A.按劳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技术要素分配
34.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
C.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D.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5.2005年1月19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在现阶段,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兼顾社会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包括
A.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B.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C.调节过高收入 D.取缔高收入
36.2005年6月6日人民网报道,随着进城打工者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分配不公。干同样的工作,正式工就比临时工多拿成倍甚至数倍的工资。当前分配不公不仅表现在正式工与临时工上,还表现在行业之间分配差距过大上。同是国家公职人员,由于行业不同,工资差别和福利待遇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现象
A.是坚持效率优先的必然结果
B.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
C.会抑制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效率的提高
D.表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已很完善
某国有企业实行适合各类员工特点的分配机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为辅的分配办法;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成果奖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利润提成、技术转让及与此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务和咨询新增收入净利提成、关键技术折价入股和股份奖励、股份期权等分配办法。
37.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A.岗位工资 B。效益工资 C。净利提成 D。股份奖励
38、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选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A.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和奖金 B.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C.个体户的劳动报酬 D.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A.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B。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C.初次分配注重公平与再分配注重效率的关系 D。先富与同步富裕的关系
40.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形式的有
A.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B.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经营中获得的收入
C.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D.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获得的工资收人
三.非选择题
41.从2004年起,我国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将开始实行年薪制,平均年薪达25万元。有关专家指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都是“经济的人”,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得到利益实现,生产和消费都将会失去动力。这次改革,事实上确定了企业家是区别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生产要素”,以其独立的市场价格参与分配,效率体现得更充分,激励作用更强。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改革举措的认识。
42.有人说:“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直接和他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紧密联系,是典型的按劳分配。”你对这一观点是如何看的?
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两种不同范围的分配,将二者混淆是错误的。
43.有人说:“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但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请你就此观点发表评论。
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兼顾公平,就是说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意在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并不是否定个人能力和效率的差异以及贡献的大小而搞平均主义。相反,我们认为,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就是说,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题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正确的,但认为这样做“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则是不科学的。新形势下,效率优先原则的提出使得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但我们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悬殊,鼓励先富帮后富,所以不会形成两极分化,而是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44.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资本投向生产领域,三是有利于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形成,四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本。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DBBD 6-10 CBDDC 11-15 ABBDC 16-20 DBACB 21-25 DABDC 26-30 CDCCC
31.BC 32、AD 33、AB 34、CD 35、BC 36、BC 37、CD 38、BD 39、AB 40、BD
41答:(1)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就是上述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 (3)实行这一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极大地调动这些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2答: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 (2)个体经济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是按个体劳动所得分配。这部分收入来源于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也来源于劳动者所拥有的资金和生产资料所带来的收入,还来源于经营者所带来的收入。 (3)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两种不同范围的分配,将二者混淆是错误的。
43答:(1)题中认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是对的,但认为“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兼顾公平,就是说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意在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并不是否定个人能力和效率的差异以及贡献的大小而搞平均主义。相反,我们认为,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就是说,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题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正确的,但认为这样做“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则是不科学的。新形势下,效率优先原则的提出使得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但我们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悬殊,鼓励先富帮后富,所以不会形成两极分化,而是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44答:(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分配制度的变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体制不完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2)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打开收入差距,这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对于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以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