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课对联概述.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29854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对联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课对联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 对联概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对联概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 2、提高学生对“对联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 2、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四、教学对象:初一、高一学生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授课教师:叶 岗 七、授课地点:初一、高一年级教室 八、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对联吗? 学生A:我知道,逢年过节时门柱上贴的用红纸写上的两竖黑色字就是对联嘛! 教师:对!那么,你们想知道它为什么叫对联吗? 学生B:我知道。对联就是用简短,规范、整齐、有节律地绘景、表意、抒情的对等两行字呀。 教师:不错,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对联知识吗? 学生(齐):当然!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概述》吧! (二)对联名称的缘起 对联是以两行文字为一“副”的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因其形式相对,内容相联,故曰“对联”。即使两行文字,对而不联,或联而不对,都不能称为“对联”。比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那是建筑场地的标语,虽然挂在大门两边,也不是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别称“楹帖”、“联语”。楹是柱子,古时木结构房屋居多,大厅堂里都有许多木柱支撑,时兴对联以后,人们便将写好的对联张贴或刻于特制的木板悬挂柱上,就叫 “楹联”。木制楹联,又因木板是瓦形,紧贴楹柱,故又称“抱对”。今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或在影视上都可以看到古时的楹联和抱对,那是一种十分雅致的装饰品。 (学法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对联名称的缘起。) (三)对联起源的探寻 对联起源古老,盛于明清时代后,举凡皇宫、官邸、寺庙、民宅、山水园林、楼台馆所、道路桥梁无所不在,乃至送腊迎春、酬神赛会、婚丧乔迁、入学升官、寿诞应酬、赞颂讥刺、逐贫炫富无所不能。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层次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可见对联是一种社会普遍需要的特殊文学作品。 对联又是文明社会润色品,是供人欣赏的。我们浏览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能读到几副好对联,就会令人增添游兴;如果是新修建的仿古建筑没有对联,就太令人遗憾了。 最常见的是春联。欣赏一副好春联,有如和暖春风扑面而来,会使人感到周身舒畅。欣赏优秀的名胜古迹联,会使人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欣赏一些风景名联,会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由此可知,对联是不可或缺的文明社会润色品。 对联的核心是俪辞、偶对。俪辞、偶对,古已有之。于汉语言文学而言,可谓与生俱来。那原因是文学初始时的单音词多,加之《易经》中阴阳、吉凶对立统一观念的影响,许多同义词、反义词组成双音节词,容易自成偶对。如:乾坤、祸福、刚柔、否泰之类。由两个双音节词构成的偶对词组,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如察言观色、发号司令、博古通今、杯水车薪、言浅意深、回肠荡气、道听途说、尔虞我诈、革故鼎新、藏垢纳污、处心积虑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成语典故的自对词组,历经了两千多年,依然活跃于今人的诗文和报刊中。至于古籍中出现的对偶句子, 已随处可见。以《四书》为例:“诚于中、形于外;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至于《诗经》、《楚辞》里的例子就更多了。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小雅·伐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嵬。” 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九歌·涉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如果说《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子是自发产生的,那么在汉赋中大量的对偶句子更进于自觉应用了。例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一段: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具,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扬波。” 到魏、晋六朝时期,俳赋的盛行,催促了骈文的发展。加之当时大量翻译佛经,发现了汉字的四声,由于五言诗的四声运用,律诗于此萌芽,同时完善了骈文的声律范式,从而把骈文的声律美推向高潮。如南朝·庾信的《思旧铭序》:“嵇叔夜之山庭,尚多杨柳;王子猷之旧径,唯余竹林。王孙葬地,方为长乐之宫;烈士埋魂,即是将军之墓。”唐初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种整齐的四、六句式,隔句作对,平仄相间,句末双平双仄交替而产生的韵律和谐、声调铿锵的对仗句子,无疑是促使对联格律成熟的催化剂。同时为单边两句以上的长联范式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即是如此,独立的对联文体还没有产生。 (学法指导:教师用展示平台展示对联起源不同时期探寻的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有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师生互动; 学生A:老师,对联的核心是俪辞、偶对,那么,一定要是相反或相对的单个词吗,构成相反或相对的短语可以吗? 教师:可以,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生B:老师,那么,就是说词或短语只要构成同义与反义就可构成俪辞、偶对,是吗? 老师:对呀? (四)对联雏形——“桃符” 对联的渊源,应该上溯到古代的“桃符”传说。相传:东海度支山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shēn shū)和郁垒(lǜ)两个神人。他们主管看查万鬼,遇到祸害人民的鬼,就用芦苇绳索捆起来送去喂老虎。于是黄帝作礼驱鬼,立大桃木人,画神荼、郁垒之像与虎形于门户,并悬挂苇索,以驱鬼魅(事见王充《论衡·订鬼》)。由此人们在每年的腊月除夕日,用桃木板画两个神人于其上,并苇索悬挂门户以驱鬼辟邪。以后只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俗称门神。后来的门神又演变为“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了。此二人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将军,传说李世民因征战疲劳,夜间惊梦,只有秦叔宝、尉迟恭二将守在户外才能安睡。于是老百姓便奉两将军为门神,用纸书其名字贴于门户,最后以至现在,通行的门神是纸张印刷的古代武将图像。 以上说的是桃符演变为门神。桃符演变为对联,流行的说法是,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王孟昶,于九六四年除夕,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辞,嫌他写得不工,就自己题写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为“写春联”,孟昶那副春联,就被人们称为联史上的第一副对联。其实这种说法不确切。当时“题桃符”已成习俗,孟昶这副春联也不能算第一副。对联的源头在哪里,至今仍无定论。 (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交流,提出问题,老师解疑。) (五)对联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孟昶题桃符以后,春联已在民间盛行,另一方面,宋代文人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陆游、朱熹等人都有对联作品传世,除春联以外,赠联、寿联、挽联、巧趣联等等,都有所展现。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2010年10月21日在《走遍中国》专栏播出最新资料:1986年8月,在福州茶园山发掘的南宋墓葬发现随葬品帛幡中有三幅挽联实物。联文一曰:“铜管昔年膺凤诏;风云他日趣鳌头。”二曰:“军民上下咸思德,赏罚分明善用人。”三曰“正直忠良摩万姓;宽仁骨鯾劳三军。”联文对仗工稳,平仄协调,是当地居民哀挽抗蒙古而牺牲的宋军将佐,时间是宋理宗端平乚未(1235年)。民间都有高质量的挽联存在,可以推知,应酬联已普遍应用。由此可见,当时对联的普及面很广,远不止于文人学士间的唱和应酬。 到了明代,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春联,遂在全国普及。到了清代,对联发展到品种齐全,名家辈出,研究成果喜人,此时对联已到鼎盛时期。故有人总结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为:汉赋、魏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这样概括不为无理。 民国对联导源于辛亥革命时期,经历次运动、惨案,文人志士为了抒发胸中积郁,以对联为武器,从而发展成为对联创作的新高潮,有四川联家景常春先生辑注的《近现代历史事件对联辑注》、《近现代名人对联辑注》两部联书为证。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民间文学社团也不甘寂寞。手头有一份《两广金联》资料,记述两广几个“会文社”的征联活动。如“广西信都会文社”民国三十二年(1943)的征联出句:“志切闻鸡图抗日”,应对者百余人,其中对句有:“原甘附骥互匡时”、“誓将拒虎首联团”、“心雄秣马誓征蛮”……抗日救国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10月,新政权建立以后,被视为旧文化的对联创作活动戛然而止,过去贴对联的地方,也为标语所取代。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是对联文化复兴的标志。接下来,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大小赛事不断,加之教育部门的重视,高考增加对联试题,对联教学基地,适时适地而建立,楹联网络中大批年轻人尤为活跃,确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然而,从整个对联创作队伍来看,高龄作者偏多,对联文化的传承,对联事业的发展壮大,唯寄望于今日的青年学子了。 (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老师择其要点提问。) 师生交流 老师: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标志着春联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A: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老师:那么,标志着春联得到普及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B:到了明代,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春联,遂在全国普及。 老师:同学们,通过对对联概述知识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齐):的确,对联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应该珍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基本的了解,产生了兴趣。 九、教学板书: 对联名称的缘起 对联起源的探寻 对联雏形——“桃符” 对联的形成与发展 十、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查一查,看看对联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没有? 十一、反思小结: 1、通过对“对联概述”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对联的起源。 2、学生对“对联与语文学习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3、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对联”产生了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