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
教学
内容
本单元以“水”为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分别是《生命与水》、《古诗二首》和《一个苹果》。拓展阅读为《雨港基隆》。
教
学
目
标
1、 懂得什么是比较复杂的阅读提纲,开始练习写较复杂的阅读提纲。
2、 正确、流利、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每篇课文抒发的感情。
3、 理解什么是“详略分明”,写作为什么要详略分明。
4、 独立识字。认16个,写24个。
5、了解什么是复杂的提纲写复杂的提纲有什么好处。学习写较复杂的提纲,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以“水”为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和一个语文天地。三篇课文分别是《生命与水》、《古诗二首》和《一个苹果》。《生命与水》讲述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科学饮水的知识。《古诗二首》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一个苹果》围绕一个苹果展开,讲述了战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故事。拓展阅读《雨港基隆》描绘了基隆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的赞美之情。
语文天地围绕主题设计了口语交际活动,注重了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思维的碰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写作,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金钥匙”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本单元建议教学9-10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教学
情况
借鉴
之处
存在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生命与水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两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写复杂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收集有关水的资料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诵读感悟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提问:人的生命最离不开什么?(饭、水)补充资料,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
2、(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读思考。
(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3)全班交流。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一个人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二、学习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并指导学生板书。(让学生参与板书,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4、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个小记者要采访我们小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设计采访这一环节,有助于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情境里归纳提纲。既有利于更多孩子掌握这一方法,又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四、优化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个性修改
板
书
设
计
(1) 水占体重的70%
水是生命的摇篮
(1) 总 (2) 消化、输送、排泄 (7)总
人体与水关系密切 水是新陈代谢的大功臣 水构成生命
(4~6) 润滑、调节、护卫 水维持生命
水是尽职尽责的防护兵
(9) 喝水要适量适时
(8)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 讲究科学
(10)喝白开水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古诗二首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教学
难点
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前收集作者和内容资料。
教学
方法
情景体验,诵读感悟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出示西湖标志性建筑图片,请学生介绍,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你是否知道,古时候的诗人们,对西湖的水却情有独钟,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第二课时
一、音频导入(《水径》)静下心来听一听,听到了什么?
去溪水边玩过吗?大家一定很少领略溪水的风采。溪水不像湖水那般静,也不像海水那样汹涌,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美。这节课,让我们去分水岭品味一条让诗人温庭筠难忘的溪水。书课题《过分水岭》
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入诗境、介绍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吗?和同学们分享你搜集的资料。
出示老师搜集的资料(了解了诗人,快读一读他写的诗吧。)自由读
2、这首诗的题目过分水岭什么意思?
三、明诗意自由读
1、了解了诗题,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带拼音的字音。
2、齐读
读诗要注意什么?(语速 停顿 轻重)师范读 生评价生个人展示读 生生互评,师评价。
3、一首诗只有了解了诗意才能读得更好。
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诗都讲了什么?
同桌交流诗意个人说句意个人说整首诗意师说诗句,学生齐说对应诗意、悟诗情,入诗境齐读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能千古流传自有它的妙处。前两天我们学了贾岛为诗中的一个字推敲,王安石为一个字千锤百炼,今天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来品味这首诗,体会它的韵味。
(1)溪水无情似有情。
有情?无情让我们也做一次贾岛。换字。(却、亦)入山三日得同行。
(2) 哪些字或词用得妙?
得(欣喜、庆幸)同行(溪水有情的原因)多好的溪水啊就像朋友一样与诗人一路相伴。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诗人登上分水岭的时候,夜宿在岭头想到明天就要和溪水分别一夜无眠,他听到了什么?
(3)(惜别潺湲一夜声)请你想想溪水会说什么?
溪水本无言,可在诗人听来它一夜的潺湲流淌宛如絮絮诉说,这是为什么?(可见诗人的深情)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出诗人的情谊。
(4)齐读、总结这首诗只有28个字。可诗中有景有情,(板书)情景交融。有动有静,(板书)动静相生。诗人往岭头走,溪水向岭下流,本是渐行渐远,可是孤寂的旅途,静默的分水岭却使他们愈走情愈深,愈行情愈浓。(板书)路长情深(配乐总结)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经过此地的路人何止万千,但只有温庭筠从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情,留下了诗。与其说溪水有情,不如说是诗人有颗善感的心。
(5)最后让我们再来背诵这首诗,记住诗中的水,记住诗中的情。
配乐齐背古诗。
四、作业设计
回家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并以自己的理解给它配一幅自己喜欢画。
个性修改
板
书
设
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教
学
反
思
课题
一个苹果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战士们的心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上甘岭》电影片段、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上甘岭资料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诵读感悟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脉络,复习导入
1、 全文记叙了一件什么故事。
二、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四、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个性修改
板
书
设
计
一个苹果
传递——分吃——剩大半个
友情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语文天地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自读《雨港基隆》,体会基隆港的雨景之美。
2、 练习写提纲。
3、 摘录好词佳句。
4、 开展综合活动,学会赞美、亲近、了解和珍惜水。
教学重点
自读《雨港基隆》,体会基隆港的雨景之美。
教学难点
1、联系写提纲。2能通过对文字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资料。 学生:预习、查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
2、揭示本课任务:学习《雨港基隆》,进行拓展阅读。
二、学习课文《雨港基隆》
1、学生自收朗读课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雨港基隆给你留下的粗略印象。
(天气变化无常、雨景美……)
3、学生交流。
4、再读课文,划出天气无常的句子,尝试着有感情朗读。
(原来是蔚蓝的天……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
5、讨论: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写雨景美?
(1)电线上的雨点;
(2)倾盆大雨;
(3)骤雨初歇;
(4)晚上雨景。
6、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段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7、赛读:看谁读出了雨港之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课件欣赏:各种水的美景。
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水的语句。
1、古诗中的:如“唯见长江天际流”、“秋水共长天一色”……
2、诗歌中的:如“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洪湖水浪打浪……”
3、现代诗文的:如“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徐志摩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划!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楚。”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并引导学生欣赏感悟这些有关水的语句。
五、谈谈在生活中你对水有喜欢。(如喜欢游泳的讲与水的感情;喜欢欣赏雨景的讲雨景之美妙……)
六、布置作业:
1、了解我们用的自来水、井水是怎么来的。
2、调查河面漂浮物是什么,它们从哪来的。
3、接水实验:看水龙头一小时能滴多少水,并将结果乘以24(每天24)小时,计算一天会滴多少水。
第三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师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展开综合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水,懂得该怎么去珍惜水。
二、引导交流,走进水的世界。
1、汇报课后调查的结果。
(1)我们用的自来水、井水是怎么来的。(着重讲过滤的过程)
(2)河面漂浮物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体会。(抓住水源污染展开)
2、课堂小实验,说说你观察到什么,有什么体会。
(1)接水实验:看水龙头一分钟能滴多少水,并将结果乘以60(每小时60分钟)再乘以24(每天24小时),看看一天会有多少水。
(2)放大镜观察水,折射、沸腾、溶解糖等实验。
三、指导习作。
1、围绕珍惜水的话题,结合实际,谈谈平时对水的珍惜。
(1)如何珍惜。
(2)如何不珍惜。
2、指导选材,提示启发:
(1)以前曾往小河扔过脏东西、吐过痰,我想给小河写封道歉信。
(2)我和同学们讨论如何节约用水,写份倡议书。
(3)想象作文:《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停水一个月的日子》、《青蛙的眼泪》……
3、引发讨论,拓宽思维:你认为写些什么,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了也感兴趣?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水的诗句。
2、说一个有关水的故事。
个性修改
板
书
设
计
雨港基隆
电线上的雨点;
倾盆大雨;
骤雨初歇;
晚上雨景。
教
学
反
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
单元
教学
内容
本单元以“方法”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和语文天地。其中《他发明了什么》是记叙性的说明文,以标准件的发明强调方法的重要;两篇古代寓言,从反面说明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多么坏的结果。课文中的一个个故事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创造中,方法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切不可一意孤行,简单行事。只有冷静思考,寻找到奥秘的钥匙,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金钥匙”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在阅读中直取核心内容,提高阅读质量。
教
学
目
标
1、会写本单元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并从文中得到启迪。
3、学会“跳跃式”阅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
4、背诵《寓言二则》和《冬夜读书示子聿》。
5、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继续练习写提纲,学习阅读古文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悟,感知课文内容。
7、要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从人物的想法和做法中,感知方法的重要意义。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主体课文有一篇记叙性的说明文《他发明了什么》,以标准件的发明强调方法的重要;两篇古代寓言,从反面说明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坏的结果。拓展阅读《“看”的学问》讲观察,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方法;《统筹方法》介绍安排复杂工作的方法;《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些课文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帮助,虽然不能涵盖所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但只要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就不愁将来会为复杂的事情困扰而束手无策。
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总体教学情况
值得借鉴之处
存在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他发明了什么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号对我们掌握要点很有帮助。
3、学习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学生准备:预习,资料
教学方法
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学生读书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贝尔发明了电话,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发明了什么?(学生交流世界重大发明)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 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机械 捍卫 恩惠 损失 缝纫 搅拌 签订 竞赛 螺栓
形近字比较:戒----械 焊----悍----焊 慧----惠 竟----竞
(2)交流初读印象。质疑问难。
如:①毛瑟枪是什么样的?
②惠特尼的发明与贝尔发明电话有什么不同?
③惠特尼是怎样做的?
(3)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惠特尼发明了什么”,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 毛瑟枪是一种很复杂的机械装置。
(2) 美国政府需要定制4万只毛瑟枪。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引导:许多人说他是片子,而惠特尼心里想的是什么?
(3)惠特尼请大家到工厂参观,展示制作标准件的方法。
引导:一枝毛瑟枪是怎样组装起来的?惠特尼的做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归纳:a制造简便; b 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c 修理简便。
(4)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比较一下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效果。
(5)训练朗读2-9自然段,深入理解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
(6)进一步引导:惠特尼的发明与瓦特、爱迪生、贝尔等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
交流归纳: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师总结: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3、创设情景:假如你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
4、假设你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惠特尼的资料和其他重大发明。
2、了解分号的用处,写几句带分号的句子。
个性修改
板
书
设
计
他发明了什么
制作标准件:1、制造简便 2.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3.修理简便
↓
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
发明创造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课
后
反
思
课题:
寓言二则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寓言的寓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从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学生准备:预习,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参照译文理解寓言故事 小组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寓言《刻舟求剑》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大家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故事的?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对照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满期流畅,然后峄照译文,说一说寓言大意。
三、读懂句意,讲寓言故事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自己的疑问。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检查难句:“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所契者入水求之。”引导学生注意两句中“之”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文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四、明确寓意,得到启发
1、出示课件。
2、(1)楚人可笑在哪里?帮他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3、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固执钟拘泥,不知变化的人。告诉人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了,我们不能固执拘泥。
五、熟读寓意,积累语言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抄写生字词。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寓言《郑人买履》
一、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刻舟求剑》。
2、说一说《刻舟求剑》的寓意。
二、自读自悟,疏通句意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译文,同桌合作,疏通句意: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在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把句子读通顺、率马以骥连贯。使 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重点检查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在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
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吗?举出实例说一说。
3、教师点拨引导。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四、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学生熟读课文,分角色演读。
2、练习背诵,积累词句。
五、完成“拓展练习”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 )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 )人摸象 ( )人忧天 ( )人寻味 ( )人君子
( )人之危 ( )人相轻 ( )人师表 ( )人买履
( )人捉刀 ( )人头地 ( )人深省 ( )人而异
( )人唯亲 ( )人鼻息 ( )人善任 ( )人心弦
3、 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构成成语。
自相( )( ) ( ) ( )相依 只争( ) ( )
( ) ( )双全 混淆( )( ) ( )( )唯谷
颠倒( )( ) ( )( )交困
六、课外作业:
1、 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吾(wǔ wú) 买履(lǚ lǔ) 遂不得履(suì suí)
宁信度(níng nìng) 守信度(dù duó) 自度其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