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让数学走向生活.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26325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数学走向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数学走向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让数学走向现实生活 武宣县桐岭镇新龙小学 廖福开 “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等现代大众数学理念,激荡着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数学教育,并以其强劲的前瞻力导引着当今数学教育的趋向。的确,数学要为人所用,应该撩开数学本身的神秘面纱,打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形屏障,让数学走出王宫,走下金字塔,走向现实生活。 一、 把数学知识抛锚在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可见,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然而,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是结晶了的现实生活,往往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背景间造成“脱榫”现象。因此,教学中我们应着力研究学习者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要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数学知识抛锚在广阔的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中。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先组织学生复习英语歌:A、B、C、D、E、F、G……接着提问:你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些字母?生:衣服上的装饰、扑克牌中、小说、电影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等。随后我们就着学生的回答引导:字母除了可以用来代表人、城市等,还可以表示数,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在充分唤起了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生活经验后,以此为生长点孕生出抽象的“用字母表示数”,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二、 让数学知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它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也都比较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从抽象到抽象,较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式的数学教学,由于忽视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远离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实现自主建构。因此,我们在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适度的心理化加工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从而使学生在利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生活的过程中,把数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 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我们从小学生的原有经验背景出发,这样组织教学—— 1、出示两根绳子后,师问:要知道这两根绳子哪根长,哪根短,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把它们先拉直,再一端重合后放在一起比一比。 2、 在黑板上出示两条线段。 师:猜一猜,谁长?(学生猜) 师:要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谁长、谁短,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用橡皮比量,可以用铅笔比量,可以用小刀比量…… 师:谁来试一试?学生操作如下: 生1:A线段有8个橡皮长,B线段有5个橡皮长,所以A>B。 生2:A线段有4个小刀长多一些,B线段只有2个小刀长多一些,所以 A>B。 生3:A线段有我的2支铅笔长多一些,B线段有2支铅笔长还不到,所以A>B。 ……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但这样比你们觉得怎样? 生:太麻烦了。 师:的确麻烦。(并诱问)如果只知道B线段是5个橡皮长,A线段有4个小刀长多一些,能比较出哪条线段长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它们量的标准不一样。 师:那你们一定在想,要是(轻声地)…… 生:要是有一个统一的度量长度的标准就好了。 师:度量长度的统一标准,国际上有好几个,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厘米。每人从信封中拿出红色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如图:——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长度,闭眼回想1厘米的长,并用1厘米量铅笔、橡皮、课本边长等,再让学生用标有厘米刻度的尺子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上述教学过程,我们把厘米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初步建立起长短的概念,接着唤起学生生活中用实物比量的经验,进而使学生在“标准不统一,比量麻烦”的认知困惑中,自觉地进行数学概括,把认知指向“有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这一新知的前沿。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厘米”这一数学知识。 三、 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用于生活 尽管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则是朦胧而又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六年级师生准备利用双休日去游狼山,学生一共有226人,教师一共有16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两种旅游车,大客车有45座,每辆每天租金400元,面包车有18座,每辆每天租金2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么租车呢? 这道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应用题,激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考虑租车方案时,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经济情况,还要在众多方案中比较出最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受到了优化的数学思想的熏陶,又体验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