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改路上 稳步前行
九资河镇中心小学
优秀个人:王娟秀、肖艳乔
九资河镇中心小学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是罗北偏远山区的一所农村小学,学校青年教师过半,充满激情,思维活跃,是课改的主力军;中年教师占20%,爱岗敬业,科研能力强,是学校的领军人物;老教师占30%,经验丰富,热爱学习,是中青年教师的楷模。因为学校具有这样一支团结有为优秀教改团队,
“健康课堂”的构建,目的是尊重课堂规律、培养时代新人,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走向真实的生命成长。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仅是获得那点知识,而是在自研、自展中实现知识、能力、人格、情感的完善,而这些基于一个真实人的成长价值,传统课堂无法回答。一个强烈的声音呼唤着我们,课堂一定要改。2014年2月学校申请,被县教研室确定为首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试点学校。于是乎我们坚定地走上了课改之路……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我们没有盲动,先是制定一套课改推进线路图,一步步导游课改前行……
洗脑动员——寻求样板——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优化创模
理念转变——有效临模——建模实践——入模达标——出模入化
一、洗脑动员,理念转变
为了牵引老师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中走出来,告别自己得心应手,引以为荣的老教法,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采取:外取经,内研读,常培训,建体系。
外取经:
学校 课堂模式 核心理念
北京光明小学 “三二三”课堂 (节律、循回、倾听)
北京实验二小 “双主体”课堂 (生本、对话、求真、累加)
宜昌天问小学 “分享式”课堂 (发言、展示、交流、倾听)
西湖教育集团 “快乐”课堂 (自主、合作、快乐、高效)
武汉崇仁路小学 “伙伴”课堂 (为学而教、不教之学)
黄梅育才 “三自”课堂 (自研、自展、自评)
…… …… ……
内研读:
启动百元读书活动计划,鼓励全体教师积极研读课改前沿书籍。
北京人大附中 刘彭芝 《人生为一大事来》
北京实验二小 李烈 《给生命涂上爱的色彩》
北京十一学校 李希贵 《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 …… ……
常培训:
1、学习归来的二次培训
《从“影子”校长到“种子”教师》
《一所眼中有孩子的学校》
《西湖教育遥不可及的梦想》
《观伙伴课堂,重识新课改》
……
剖析课改名校的教育思想,寻找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教育规律,掌握了规律就把握了“课改”。从对象讲都是指向人,“教师为本,学生第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课堂服务);从方法讲主动求知;从内涵讲都是将学科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与课堂操作技术高效融合。
2、读书活动茶话会
《夏日的故事》,《教育需要梦想》,《我也来说健康课堂》……
建体系:
通过这些活动植入“课改理念”,让教师们脑之所想、口之所叙、手之所做,潜移默化中靠近目标。重塑一套关于课堂的话语体系。将理念校本化,形成理念转变成果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科研专题号:
(起航号——扬帆号——前进号)
(2014春-----2014秋------2015春)
二、寻求样板,有效临模
经过系列的探讨后,我们最后确定选择“黄梅育才实验学校”为临模蓝本。黄梅育才的“自学、自展、自评”的三自课堂很好的回答了罗田县《“三学两为”回归本位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选择黄梅育才是:落实“学为中心,教为主导,乐学、会学、创学”的课堂价值的必然选择。
三、整体设计,建模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框架的构建,顶层设计绝对是一把手工程,或者说是由校长、教学校长,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课改团队”的事。
校长是先有思想,后有模式;老师是先有模式后有思想。
我校“师法黄梅,源于铜都”基于“学习者的理念,提出学为中心,建构“三自五环”伙伴课堂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有效削弱与限制老师的权利扩张,恢复和放大孩子们的学习主权,让学习有效的发生在孩子们身上。
为了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改的热情和动力,明确课改实验教师的职责范围,学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在教研组的带动下探索前行。
(一)、走出迷茫 找模借鉴
1、崇仁之行,思想撞击
教研室带着一批实验老师前往武汉崇仁路小学观摩。崇仁的语文课上,教师简单导入,一个小组到讲台前进行基础知识的汇报。然后结合同学们质疑的问题,各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展示小组提出自己对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更正。随后的两个环节,总结本节课,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出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崇仁课堂上,老师们算是有些明白“先学后教、教为主导、学为中心”的真实含义了。
2、高效双翼,着手实践
返校后,实验老师们便开始着手小组建设和课前预习方法指导。语文教研组结合课改班级学生情况,形成了 “读、标、思、找、写、查” 六步预习模式。这套“六字诀”是我们语文课堂改革着手的第一步,也是走到现在最扎实的一步。与次同时,从网上找了小组建设的资料,在团队的建议下,实验老师们按照“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方法把学生分组。学习崇仁路小学的样子,开始打造课堂形态。
3、寻求样板,有模可依
到了11月份,按照计划,作为综合试点学校,得有模可依。课改团队最初在研读全国课改名校九大范式后,决定临摹安徽铜都学校五环大课堂,最终出台了:“三自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统领,以小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在操作上分三大导学模块:自学(自主学习)、自展(展示提升)、自评(反馈测评)。
五环节导学流程:是指展示课的导学流程中要经历“激趣自研---伙伴探究---展示提升---质疑反馈---总结延伸”五大环节
(二)、纸上谈兵 机械临模
模式虽已出台,但多数实验老师内心依旧很茫然。面对模式,似懂非懂。 感觉“五环”就是一节语文课上的五个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流程没有区别。带着一知半解的心态,语文组老师率先开始了我校的课改之路。按照 “激趣自研---伙伴探究---展示提升---质疑反馈---总结延伸”的流程上起了语文课。
就这样不知其所以然的语文课,却让实验老师们渐渐产生了困惑:这样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全部流程,总会感觉一节课中总是在追赶着下一步流程的节奏,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个学习环节的真实与深入。是不是我们理解有偏差?
(三)、实地考察 望模兴叹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来到了黄梅育才实验学校。去之前,我们查阅了黄梅育才的课改资料。惊喜发现,育才的课改模式和安徽铜都学校如出一辙。
带着一颗学习、好奇、疑惑的心。我们12个课改老师踏上了黄梅之行。2节语文课更是让我们诧异:老师简单导入,学生就开始了小组展示。这既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让我们云里雾里。“三自五环”这个模式,怎么和我们理解得不一样。五环不是一节课流程?一开课就展示,之前的课是怎样上?学生手中的学案又是怎样运用?边听课,边飞速写下了疑问。在随后的课后研讨上,我们把困惑一股脑儿的抛向语文学科组长及执教的老师。于是,满腹的不解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此行,让我校老师对我们的三自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的课堂找到了一把钥匙。
(四)、借助外力 研模不倦
黄梅归来,实验老师们把带回的资料和光盘反复解读,知道了课堂教学改革初期几个元素不可缺:导学案的运用、课前预习、小组建设、课堂展示、课堂评价。于是我们就从这几个个方面为课堂形态铺垫:
1、导学案的使用
我们全盘借用黄梅育才的四到六年级语数导学案。虽走了捷径,却没有茫然使用,课改团队聚在一起,研究了学案的本质,弄懂了学案和教案的区别:我们的教案是以“教”出发,重在解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而学案所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紧接着,我们打印出来开始使用。第一次发给学生,他们对表格式的导学案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将导学案投影到白板上,并教学生在独学时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有时需要左右兼顾)的顺序完成导学案,还要指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独学时要完成笔记等,一次一次的重复,慢慢的学生学会了独学时该做什么、如何做、进而能熟练的运用学案进行“三自”模式的自研课上的学习。
2、课前预习
随着课堂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经过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一堂新课,直接拿导学案发给学生开始自研课,效果很不好。学生往往不能很深入的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且经常把握不住时间。首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静 专 思”,即安静的独学,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积极思考。然后课改团队形成意见:自习课上先用六字诀模式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实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种历经:课前六字决模式预习---课中利用学案预习,这样的预习充分的课会让展示课更扎实、更生动、更精彩,现在,我们课改班级语文课都已形成这种流程。
3、完善小组建设。
把黄梅带回的课堂教学光盘给学生观看后,学生们像老师一样,甚为惊讶。他们对着课堂也有了兴趣,于是在学生自主下,班级有了口号,每个小组有了组名、有了口号,上课前都扯着嗓子喊一喊。紧接着有了无数次的组长指导和培训,组员培训及个别谈话。也逐渐教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质互学、异质帮学和小组群学。也学会了在伙伴探究流程中,组长引领下,组员们先采取对子对学,到小组群学的形式……
4、课堂展示:
自学、小组建设的呈现状态就是课堂的展示环节。这些问题解决了,展示课上交流什么、如何板书、怎样展示等都是摆在我们的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展示课,理论告诉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展示方案,而且这些方案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课堂的“活”,而应在“活”的课堂形势下,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最初的时候,我们把展示侧重点放在培养习惯、锻炼胆量为主,讲流程、养习惯,轻内容、重形式。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展示课的形态,我们不仅观摩光盘,还带着学生走进校内其他课改班级互相学习。观摩后,大体的流程基本上能把握。但要深入了解其精髓,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解读导学案上的展示方案,然后深入到小组中,一会儿变成组长,为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一会儿变成组员,进行展示示范;一会儿变成倾听者,与展示组进行互动;一会儿变成评价者,给展示组进行评价打分……在网上搜集合适的、有创意的板书设计提供给学生参考。
5、课堂评价。
再活跃的课堂,没有了评价,学生也难以保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没有了评价跟进,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
刚刚开始,我们制定了一个评价实施方案,采用最简单的表格操作,评价贯穿于:课前预习、完成学案、合作学习、展示过程、听展过程这几个环节。利用小组捆绑式评价,评价对象既要面对小组,又要落实到学生个人。得分情况一周统计一次。
(五)、惊喜不断 有模有样
2014年5月,九资河中心学校在中心小学召开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会。中心小学肖萌、黄小露、魏思政三位老师给全镇参加会议的领导老师展示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三节研究课,小组建设初见成效,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14年11月28日,九资河镇课改工作会议再次在中心小学召开。在经历了半学期的打磨后,中心小学课改团队的语文、数学、科学、品社四节研讨课,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让再次亲临会议的领导老师为之一震。
2015年4月17日罗田县2015春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示教研讨会在九资河中心小学举行。县直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分管人员,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中无论是课堂上中心小学呈现的四节颠倒学教的“三自”课堂教学,还是现场答辩中对“健康课堂”精准理解,以及校长、实验教师、青年教师代表联手《课改在路上……》的经验介绍,都深深的震撼了与会者,让与会者从课堂到经验介绍了解了九资河中心小学真实而扎实的的课改历程。
大家都说,叹为观止,不虚此行。罗田县教研室副主任王定坤说,“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屏息凝声,认真聆听,深受启发,九资河镇中心小学已稳稳当当的前进在课改路上……教育局汪仕林副局长说,“九资河镇中心小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没有想到唱这么精彩的一曲戏……”。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校的三自课堂逐步实现了教育的回归,接近了教育的本质,“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学生在发展,老师在成长:罗洁、肖艳乔、王娟秀三位市级骨干教师率先示范,肖萌、田慧、黄晓露、徐彩丽等一批年轻教师紧跟其后,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执着、奉献的精神。
(六)、面对困难 临模不惧
一路走来,有惊喜,心酸也不少。每次的开放课,我们的课改老师都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学生书上写满了笔记,怕是老师已经讲过?学生的展示是不是像排练节目一样,来过好几次?这样硬性植入课改理论,打造课堂流程,有没有违背孩子成长?老师们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带着学生一往无前!
四、系统推进,入模达标
我们在“建模实践”上只是刚刚起步,下面路该怎样走下去?我们一路走来又有哪些茫然?我们的做法是将课改工作与常规、校本教研并轨,目标是由实验班级推向全校,由实验教师推向全员,由实验学科推向全科。由点到面系统推进,从2015年秋至2018年秋历时三年。
五、优化创模,出模入化
依据研究现状,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尤其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上创新优化。
问题,都等着我们团队解决。
课改是一条漫漫之路,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没有高深的理论,本着一颗质朴的心和初浅的认识,用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种方式行走在课改路上。但我们坚信,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我思故我在”我们从未后悔当初的迈步,无能成功与否,感谢教育局汪局长将我校拉上课改综合试点这条“贼船”,感谢罗田县教研室、九资河中心校为我校课改摆渡导航,更感谢各兄弟学校的帮扶相伴。我们是教育海洋中一滴浪花,课改在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