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琥珀》导学案
授课
年级
六一班
学科
语
文
课题
《琥珀》
任课教师
课型
发现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
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蜘、蛛”等四个生字。2、认读并理解“琥珀、飒飒、拂拭、黏稠 推测松脂”等词语。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
方法
1、“六字”读书法:通过读、画、写、记、练、思的方式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2、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教材、演示文稿等。
学生准备:预习学习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完成问题导读单。
重点难点
通读课文,搜集相关知识。
程序
(要素)
时间
创设
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课前交流
激发兴趣
5
分
钟
创设
语言
情境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1、检查预习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展示琥珀图片。
朗读课文
交流收获
10
分
钟
1、带领学生体验词语:琥珀、飒飒、黏稠、推测。
2、教师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文感受。 3、指导学生谈预习收获。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语,进一步理解“松脂、澎湃”等词语。并交流搜集到的琥珀资料。
单子跟进
预习评价
15
分
钟
创设
自主
学习
情境
1、检查学生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的情况。
2、引导学生小组共同解决问题。
3.多元评价。
1、归纳讨论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3、发挥小组作用。
收集疑难
生成问题
7
分
钟
创设
说话
情境
1.指导学生整理问题。
2.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3、教师参与学生合作交流,提炼重点问题。
1.结合自己的学习发现问题,提炼问题。2.踊跃发言,帮助同学解决疑难。2.归纳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
回顾收获
归纳小结
3
分
钟
创设
小结
情境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搜集课外资料。
2、作业布置:(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什么琥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生成单上。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程序
(要素)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情境导入
回顾复习
2
分
钟
创设
语言
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没有解决的,这节课继续学习。
积极回顾上节课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朗读课文
再谈收获
5
分
钟
创设
朗读
思考
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读完后,小组间再谈自己的感受。1、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指导。2、教师关注细节。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之间进行补充评价。
合作解决
细读品味
13
分
钟
创设
朗读
拓展
情景
1、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及评读。
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1)、读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刚好”一词?(2)、读第六自然段,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作用?(3)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课文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
各组学生分别展示本组知识点,准备各自任务:
1、部分学生板书各组知识点。
2、部分学生准备汇报内容。
3、各组学生组内交流探索。
朗读训练
拓展提高
15
分
钟
创设
朗读
拓展
情景
1、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及评读。
2、各组练读,比赛朗读,互相感受,评价朗读。
1、小组长组织同伴在组内朗读。
2、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总结概括 提 升 意义
3
分
钟
创设
总结
情境
我的视角,引发思考
1、冬冬: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奇异的琥珀”更好。你觉得这块琥珀奇异在哪儿呢?
2、丁丁:快乐的小苍蝇被松脂淹没了,我为她惋惜;但我又想,她被封在这块琥珀里,获得了永恒。
3、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认真倾听,深入理解文中所赞美的无私奉献精神。
布置作业
2分
钟
作业:
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板书
设计
琥珀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 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时间长 苍蝇、蜘蛛:巧遇
被淹没
松脂球化石
《琥珀》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六一班 姓名: 指导老师:
一、知识链接: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二、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猴子 松鼠 卷心菜 黄莺 芹菜 菠萝 兔子 鸭梨
杨梅 菠菜 喜鹊 丝瓜 哈密瓜 野猪 西瓜 狐狸
麻雀 黄花菜 百灵鸟 燕子
三、我的问题:
评价: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老师评价:
《琥珀》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六一班 姓名: 指导老师:
同学们,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读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刚好”一词?
问题二:读第六自然段,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问题四:课文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
《琥珀》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六一班 姓名: 指导老师:
一、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缩句:
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三、阅读答题
复活节岛
太平洋的南部,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岛,那就是有名的复活节岛。这个岛过去经常有火山爆发,至今岛上还有许多死火山。//
⑴ 这个岛出名不在于有火山,而是因为岛上那些巨型石雕人。岛上一共有670个石雕人,其中267个集中在拉诺拉拉库火山下,其余的分布在岛上的其他地方。这些石雕人特别高大,一般在7至1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50吨到60吨左右,最重的估计有90吨上下。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谁到了它们面前都会发出惊叹。
这些石雕人的模样非常奇特,一个个大头、窄额头、高鼻子,眼眶全都深深的。他们的头微微地往下垂。嘴巴撅得能拴住一头驴。
它们的双手按在鼓起的肚子上,都带着红色岩石雕成的圆柱形的帽子。造型手法非常夸张,好像今天“现代派”的作品。石雕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高傲,有的平和,有的愤怒,有的快乐,有的忧郁,还有的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神态。//
⑵ 这些巨大的石雕人到底是谁的杰作?这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说这些石雕人是印第安人的杰作,因为几千年前这一带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可是为什么别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这些石雕人存在呢?这种说法比较渺茫,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此许多人都不信服。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雕人是宇宙人的杰作,因为要完成这些石雕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雕刻到运输在今天也是相当费力的,远古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里曾是宇宙人的基地,他们在宇宙里纵横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辟新天地,忘记了这里还有这么一块乐土。当然,这种说法更加离奇了,简直像神话一样,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更小了一些。//
⑶ 说来说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谁也没有揭开。越是这样,这些石雕人的魅力就越大,到那儿去找答案的人也就越多。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这个谜。
1、文章已经用“//”分成四段,写出段落大意。
2、⑴⑵⑶处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根据你的想象推测,这些巨型石雕人可能是谁的杰作呢?
评价: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老师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