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 二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编制人: 刘柳 审核人:备课组
课 题
第三单元 第15课 《说“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与独立学习相结合,体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学习重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习难点
体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了解文章引用古诗词的诗意。
预习案 完成时长: 分钟;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批改时间: 月 日
一、 知识准备
1,作者简介:陈从周,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教材助读
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一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2.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词写出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3.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三、预习自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屏( )风 纳( )凉 帷( )幕 点缀( )
忒( ) 伧( )俗 韶( )光 流萤( )
2.解释下列词语
徒劳:
伧俗:
得体:
因地制宜:
3.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接下来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我的疑惑:
班级: 学生姓名: 小组: 编号: 完成日期: 月 日 页码:23
探究案
O
O
探究点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问题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问题2:细读文章第一段,你发现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探究点二:品味赏析,揣摩语言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
探究点三: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选择一两件东西,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纸扇、茶具、漆盒、刺绣等)
我的收获:
训练案 完成时长: 分钟 教师评价: 批改日期: 月 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1.“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2.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