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讲座题目:苏轼和他的诗词主讲人: 赵广宇主要内容: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似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 似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而古诗词正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绽放的一朵旷世奇葩。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传奇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苏轼也不例外。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
2、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
3、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
4、挂钩鱼。 (夜梦)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
5、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
6、母亲吗?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三咏赤壁大江东去。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似乎更加著名,也更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个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越历史的翱翔。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再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悲伤、叹息,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那么可怜可笑。所以不必为此再徒劳地感伤,应当享受人生,笑傲江湖。苏轼就在这种个人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对人生的自觉,从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达观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