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中语组 梁长燕
教材地位
《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现代诗,也是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我认为教材编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有二:其一诗中真挚、深沉的爱国之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最佳教材。其二这首诗抒情性强,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形式自由,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适合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现代诗的学生感悟体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比较感性的阶段,而对诗歌的情感内涵探究不足。因此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把“理解诗情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极其真挚的情感理解深刻并非易事,必须引导学生以方法,所以又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诗歌主题”作为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呈阶梯式突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形象(意象)。
2、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诗情。
3、通过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4、学习作者借助具有修饰语的意象来传达丰富的情感的方法,尝试简单地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境教学法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在华盛顿的华人华侨代表时,引用了这样的诗句作为结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接受欧洲五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再次引用了这一句诗。这一句诗就出自诗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歌。
二、初读,整体感知(初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内容及情感)
自由朗读,明确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握好句子内部的停顿
提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往往是由句子的意思所决定的,也叫意义停顿。
(要求学生在诵读时也动笔在课本上划分停顿)
步骤:自由诵读——学生示范读——点评(字音和停顿)——齐读
2、诗人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
明确:
景物:土地、河流、风、鸟……(根据学生发言PPT出示相应景物画面)
情感:爱祖国、爱土地的情感——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主旨句)
3、师小结:诗人在这里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他对祖国的情感。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的,而这些在诗歌中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形象被统称为意象,它们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幻灯片给出意象概念)——学生笔记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重点在于:一方面是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另一方面,就是适时穿插落实知识点,自然引出意象的概念,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深入研读(挖掘诗歌内涵,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引入背景(作好探究铺垫)
1、学生自行在教材中搜索背景信息并作答
(过程:学生很快会找到本诗写作的落款时间1938年11月17日,然后会根据个人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期间……)
2、PPT补充出示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他们妄图以此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3、播放个人制作的视频资料,通过悲壮的音乐与历史的真实画面的结合来重现历史,渲染情境,重在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过程:(1)学生畅谈观后感受:……
(2)师小结:……诗人艾青目睹了这一切,面对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他愤然拿起了手中的笔,满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一首慷慨深沉的爱国诗篇。
(设计说明: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是深入解读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此环节设计重在让学生多角度地深入了解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创设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环境,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的心灵与历史发生碰撞,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难点的突破做铺垫。这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重要铺垫和转折。)
(二)深入文本研读(探究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小组活动设计:(过程)
1、播放《我爱这土地》的音频朗诵,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细细聆听,闭上眼睛发挥想象,透过字面,想象还能看到什么景象?听到什么声音?并结合诗句说明想象的依据。
2、小组互相交流个人想象到的画面或声音,并推选代表按照以下格式准备发言
格式:我透过 一句,我仿佛看到(听到) 的景象(声音),因为 。
3、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可自由发言补充和完善
过程点拨:
(1)点拨引导学生逐一明确每一个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即把握“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鸟”的象征意义;
(点拨如:当学生从“暴风雨打击”一句想象到日军侵略中国时的烧杀掳掠的具体画面并陈述理由时,就引导学生明确“暴风雨”已经不是自然界的暴风雨了,而是指祖国大地正遭受着的灾难,写的是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土地”即是祖国大地。)
……
(2)适时介入诵读指导:选取其中特点突出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此环节的朗读指导重在关注情感及其变化;
(点拨如:当学生想象和分析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一句时,就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时应注意前后的情感变化,此句应该读出一种向往、憧憬和美好的情感,“温柔”应该感情重读。)
4、PPT板书归纳并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同学们的想象与分析正是抓住了每一个意象前的修饰语进行,正是这些修饰语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意象背后的丰富内涵,即其象征的意义。是“暴风雨”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大地遭受的灾难,是“悲愤”“激怒”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愤怒与抗争,是“温柔”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小结要求:一方面强调各个修饰语的重要作用,明确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诵读情感;另一方面总结探究收获,即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意象传达情感,而又通过每一个意象前的修饰语的运用来丰富意象的情感内涵。)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攻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主体环节,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紧扣文本,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透过字面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领会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避免了传统教学的零敲碎打的分析方法,防止“肢解文本”现象的出现。这一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的想象发言和想象依据为出发点,抓住时机,相机深入点拨并适当进行朗读指导,这一过程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主题升华
品读诗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点拨:“泪水”是怎样的泪水?(痛苦、焦虑、担忧……)
“常”有几层含义,应该如何读初情感?
(次数多、时间长,可以通过声音之长、情感之重来读出这份深重的情感)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 是这首诗主题的升华,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是那个苦难的时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诚挚的爱的表白。应读得足够深情)
6、全诗配乐朗读(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老师再次总结强调本节课诵读指导中涉及的几个关键点:字音、停顿、重读、语速,读出情感及其变化)
步骤:(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2)学生声情并茂地集体诵读(配乐)
四、语言运用(作业布置)
仿照《我爱这土地》诗句的形式,以“假如我是一 ”写几句小诗,来表达你的感情志向。(温馨提示:1、借助意象传达情感;2、运用修饰语丰富形象内涵)
(范例)
假如我是一棵草
我也应该用我的绿色来回报养育我的土地
这每天滋润着我的河水
这每天照耀着我的太阳
这让我变得更加坚强的风
和那些唱着动听的歌的小鸟
……
格式:假如我是一 ,
我也应该 :
这 的 ,
这 的 ,
这 的 ,
和那 的 ……
(本课获桂林市教研课课堂赛课一等奖)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