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情况的全面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列出所具有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形成SWOT分析矩阵,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研究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从中得出提升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 SWOT分析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河南省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本课题在通过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2006年基础数据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面临的形式和现状,提出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情况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是通用的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本课题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影响因素,从创新人员投入能力、创新经费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方面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0个具体指标。
表1 河南省大中型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2006年)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全国位次
中部位次
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人员投入
企业R&D科学家工程师
5
1
企业R&D科学家工程师/R&D科学家工程师
3
1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16
5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24
4
创新经费投入
企业R&D经费
8
1
企业R&D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
12
3
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0
5
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0
6
创新活动能力
企业数
6
1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
5
1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17
5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
6
1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19
5
创新产出能力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0
5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0
5
科技项目数
9
1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11
2
专利申请
7
1
发明专利数
10
1
拥有发明专利数
13
3
1、创新人员投入
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科工/R&D科工为60.19%,位居全国第3位,中部六省之首。山西省以53.72%位居全国第6位,湖南省以47.87%位居全国第12位,江西省以47.72%位居全国第13位,安徽省以45.16%位居全国第16位,湖北省以43.44%位居全国第18位。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4.8%,位居全国第16位,中部六省第5位,湖南省以7.5%居全国第一,湖北省和江西省分列全国第6、7位,安徽省居14位。
河南省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56.9%,位居全国第24位,中部六省第4位,湖南省以68.9%位居全国第7,湖北和安徽分列13位和15位。
表2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人员投入情况(2006年)
单位:人年,%
企业R&D科工
企业R&D科工/R&D科工
科技活动人员
占从业人员比重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
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全国平均值
17490
44.31
4.4
62.1
东部地区
334989
44.31
3.9
63.4
中部地区
129948
48.34
5.4
60.6
西部地区
77249
38.84
5.6
60.0
河南省
28051
60.19
4.8
56.9
山西省
14406
53.72
4.7
51.7
安徽省
10728
45.16
4.9
62.5
江西省
9570
47.72
5.9
52.4
湖北省
23662
43.44
6.3
64.7
湖南省
16126
47.87
7.5
68.9
2、创新经费投入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为66.77%,位居全国第12位,中部六省第3位。江西省以72.31%位居全国第7位,山西省以69.51%位居全国第10位,安徽省以55.86%位居全国第18位,湖南省以46.52%位居全国第23位,湖北省以42.86%位居全国第24位。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6%,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第5位,江西省位居全国第一,湖南、湖北和安徽均以0.8%列第9、10、11位;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4%,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之末,安徽省以2.6%居全国第一,山西、湖南、江西和湖北分列第4、7、8和11位。
表3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经费投入情况(2006年)
单位:万元,%
企业R&D经费
企业R&D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
R&D经费占主
营业务收入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占
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全国平均值
525868
54.29
0.8
1.5
东部地区
12152429
55.59
0.8
1.5
中部地区
2522834
54.93
0.7
1.7
西部地区
1626646
45.51
0.6
1.4
河南省
534140
66.77
0.6
1.4
山西省
250238
69.51
0.5
2
安徽省
329545
55.86
0.8
2.6
江西省
274779
72.31
1.1
1.7
湖北省
402898
42.86
0.8
1.6
湖南省
251209
46.52
0.8
1.9
3、创新活动能力
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1490家,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为321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1.5%,位居全国第17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低于全国平均值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达477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2%,位居全国第19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能力基本情况(2006年)
单位:个,%
企业数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全国平均值
1053
244
23.2
389
36.9
东部地区
22702
5120
22.6
8274
36.5
中部地区
5975
1424
23.8
2124
35.6
西部地区
3970
1035
26.1
1670
42.1
河南省
1490
321
21.5
477
32.0
山西省
927
124
13.4
202
21.8
安徽省
688
254
36.9
362
52.6
江西省
476
117
24.6
180
37.8
湖北省
857
219
25.6
324
37.8
湖南省
679
202
29.8
310
45.7
4、创新产出能力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0.6%,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第5位,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分列全国第11、12、18和19位。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9.8%,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第5位,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分列全国第11、12、18和19位。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达6701项,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之首。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3347项,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六省第2位,安徽省3665项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之首。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2010项,位居全国第7位,中部六省之首;其中发明专利数达487项,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之首;
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达695项,位居全国第13位,中部六省第3位,湖北省以971项位居全国第7位,湖南省以870项位居全国第8位。
表5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基本情况(2006年)
单位:项,%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科技项目数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数
拥有发明专利数
全国平均值
15.7
14.8
5615
3250
2226
829
941
东部地区
16.8
16.3
108540
65686
53255
21513
22073
中部地区
12.9
11.7
34113
17851
7428
2224
4188
西部地区
13.5
11.1
31409
17223
8362
1948
2915
河南省
10.6
9.8
6701
3347
2010
487
695
山西省
8.6
8.5
3556
1350
361
124
264
安徽省
11.8
12.2
5616
3665
1250
298
341
江西省
15.9
15.4
2929
1595
448
127
151
湖北省
11
10.2
4672
2781
1072
445
971
湖南省
16.5
16.4
4357
1929
1184
411
870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竞争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分析某一企业、行业或地区目前的内部、外部条件和制约因素,列出所具有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形成SWOT分析矩阵,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研究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对策)的一种研究方法。
为更加全面地分析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本文列出了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表,从中可以找出优势和机会,规避劣势和威胁,寻找出提升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优势(Strengths)
1、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较大
2、自主创新投入结构良好
3、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和不断巩固
劣势(Weaknesses)
1、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2、自主创新实际产出水平偏低
机会(Opportunities)
1、企业创新环境趋于宽松,中部崛起带来机遇
2、企业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3、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
威胁(Threats)
1、企业内部科技机构严重不足 核心竞争力弱化
2、产出效益低于发达省市
1、优势(Strengths)
优势一: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居全国前列。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81.16亿元,居全国第8位。
优势二:自主创新投入结构良好。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科学家工程师折合全时当量为28051人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科工/R&D科工为60.19%,位居全国第3位,中部六省之首;企业R&D经费534140万元,居全国第8位,中部六省之首,企业R&D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为66.77%,位居全国第1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29%。这说明河南省具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实力。
优势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和不断巩固。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达6701项,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之首;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较大,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 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203229万元,其中企业资金1094578万元,占90.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
2、劣势(Weaknesses)
劣势一: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可比指标,该指标也可用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6%,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第5位。低水平的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导致我省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中低端技术的研发上,显示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劣势二:自主创新实际产出水平偏低。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9.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
3、机会(Opportunities)
机会一:企业创新环境趋于宽松,中部崛起带来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国家已全面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给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带来机遇。同时,河南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及《河南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企业创新环境趋于宽松。
机会二:企业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技术创新面向百户重点工业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意见》等多项鼓励政策,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及其他研究开发机构提供了政策保障。
机会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2010项,位居全国第7位,中部六省之首;其中发明专利数达487项,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之首。
4、威胁(Threats)
威胁一:企业内部科技机构严重不足,核心竞争力弱化。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321家建立了科技机构,居全国第五位,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1.5%,位居全国第17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底于全国平均值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威胁二:产出效益低于发达省市。河南省的工业企业面临着与中西部各省相同的困境,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有限。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居全国第11位,而新产品产值却仅位居全国第20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之首,但拥有发明专利数达695项,位居全国第13位,中部六省第3位。大量的发明专利集中在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之和。
三、提升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基础建设,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资金、人才和科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有效组合才能实现。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专门机构,是企业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于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科技队伍,开展长期的攻关和积累,形成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支持和推动依托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行业性的创新基础平台,为同类企业创新活动和项目实施提供基础支撑;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搭建大型科研仪器、科研实验基地、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自然种质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开放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提供服务。
2、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配套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是稳定科技队伍、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奖项,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机制,支持企业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政策,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折股等措施,使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提高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技人才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明确政策导向,通过资金、政策等引导机制,激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的主体。积极培育风险(创业)投资主体,壮大规模,大力扶持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促进资本市场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在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来源构成中,企业自有资金是其主要来源,其他渠道来源的资金所占比例非常有限,除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外,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能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途径,激励多种投融资体制改革。
4、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要大力提升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优势;其次是逐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第三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总之,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原始性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以激发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
2、《河北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分析》 田英法等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
4、《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5、《2007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