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品味作者的感情。
2、根据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3、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味。
教学设想:
l、一课时
2、通过听读,自由朗读的方法品味诗歌的感情,理清诗歌的感情,脉络;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3、以本诗为基点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和认识。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初中三年我们学了不下百首的诗歌,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或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诗歌,你能吟诵其中的一首么? (学生朗诵)。
其实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其特有的韵味。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是美国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这首诗发表于1864年,至今广为流传。
一、朗读并品味
1、老师初读,学生听读。
要求: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想想诗人为什么要阻止樵夫砍那棵树?(学生谈初步的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不必拘泥)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人的感情;用笔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句子画出来。
3、合作讨论,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人的感情是否有变化,理出脉络。(老师在此期间做适当引导)
二、主题的把握
1、诗人为什么要阻止樵夫砍那棵树?
一一因为这棵树寄托了诗人对先祖的追念,有儿时美好的回忆,有对亲情的向往和对往事的追忆
2、诗人如此多的情感是通过那些事物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对诗中“樵夫” “先祖种下的树”“妈妈的吻”等意象的体会和理解。
3、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4年,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在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吗?
——目的是唤醒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珍视,加强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答案不拘泥于一种,鼓励学生多元的思维和答案。)
三、品味语言特点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或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举诗歌中的句子加以体会说明。
老师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很直观,语言通俗晓畅,每一句都饱含作者的深情,情至深处不禁泪水涟涟,可以说情真意切。同时诗人所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