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炼生活素材 创设活动问题
——《搭配问题》教学案例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分析、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上述基本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中,注重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一些趣味题型,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欢畅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其次,充分创设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情景空间,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一、定标——内容目标化
定标,就是制定教学目标。“内容目标化”,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将学习内容用“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活的灵魂。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低要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即确定了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这一问题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及其他问题将不难解决。那么,教师该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据是什么?我以为教师要在把握新课标、单元教学要求以及课后练习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对知识点的解读、理解,在综合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就能提出比较合适的教学目标。
(一)读懂教材
结合本单元内容,教材安排了“搭配问题”这个探索活动。设计了3个问题:一是3件上衣、2条裤子,搭配一套衣服有机种搭配方法;二是,2样主食、4种炒菜按要求搭配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其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二)读懂学生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了很多和搭配有关的事情,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不过孩子们不能把生活中的这些事上升到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问题。并且学生自己能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鉴于上述的表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掌握寻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用符号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符号化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二、明标——目标问题化。
明标,就是明确教学目标。目标问题化,就是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目标任务”通过一个个互相联系的问题呈现出来,“明标”转化为“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这和你目标的确定是相辅相成的。
(一)、前置性作业
1、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有几种穿法?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两件上衣和两条裙子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想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情境导入
师:每天从早上起床到上学的过程中你都要忙些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穿衣服为例,一起来研究一下搭配问题。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给大家的作业拿出来,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做法?
师:当兰兰睁开眼睛,正伸着懒腰的时候,突然想起今天是好朋友红红的生日。呀!穿哪件衣服去给红红过生日呢?兰兰看着这么多的衣服手忙脚乱(点击课件),同学们,快来帮帮她吧!
师:你觉得她可以有几种穿法呢? (自由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点击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对每天要做的这些事情都很熟悉,用过生日,选衣服来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落标——问题练习化。
课堂教学中要全力落实教学目标,要体现“目标为重”的理念,在落标中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去解决问题,去达成目标。而问题的提出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目标,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
(一)、自主学习,师生交流
1、把自己的搭配方法写在作业纸上。
2、汇报自己的方法(老师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进行展示。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师: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
(预设)生: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师: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是什么?
师: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预设)生: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
师: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从乱到全应经过有序的思考。
学生总结:
(1)、以上衣为标准:一种上衣,刷,3种,又一种上衣,刷,3种,共6种。3×2=6
(2)、换个角度以下衣为标准:一种下衣,刷,2种,又一种下衣,刷,2种,又一种下衣,刷,2种,共6种。2×3=6
师:再加一件下衣,几种?再加一件上衣,几种?老师的上衣加上,几种?你的上衣加上,几种?10件上衣,有多少种穿法?请举手?10×4=40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孩子在自己独立思考中锻炼猜想、推理、归纳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师:不研究穿了,研究吃吧。请同学们打开书55页,在小组内完成搭配面包饮料这道题和搭配饭菜这道题的第一问。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五分钟后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汇报。
组内交流,班级汇报。
师:研究吃暂且先研究到这,咱们再研究走路吧。从少年宫到中心小学有四条路,从中心小学到聪聪家有三条路,问从少年宫到聪聪家共有多少种走法?
组内交流,班级汇报
师:咱们再一起研究一下照相吧!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要给他们照个合影,哪位设计师帮老师设计一下,他们一共有几种站法?
【设计意图:有些孩子还不能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分类方法,这就需要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交流,不太明白的自然就在交流中掌握了。】
四、测标——练习多样化。
用目标检测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练习效果检验目标达成度,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调整教学行为,这就是测标。
(一)、自我挑战(点击课件)
1、帮小动物组数
2、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3、下面请同学们再翻开书55页,看一下搭配饭菜的第二问,先读题,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做过的题有什么不同?老师希望你们能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把这道题正确的解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搭配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使孩子们真正掌握搭配的解题方法。第四道题是一个提升,在小组内完成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验证。】
(二)、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啊?(找好搭配标准,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搭配问题
有序 全面
新课改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贯彻的好坏,关键是教师是不是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呢?
一、铺垫要适当
在学生知识迁移或者思维受到障碍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作些铺垫工作是必要的。但忌生怕学生被“卡”住,总想把“沟壑”尽量铺垫得“平平坦坦”,让学生顺顺当当通过,因为学习毕竟不是过“沟壑”,铺垫不当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铺垫的目的是为学生自己跨跃沟壑创造条件。因此铺垫一定要留有适当的“跨度”,要根据年级高低、水平差异来确定铺垫的程度。
二、提问要得当
有的教师为使课堂气氛“热烈”,过程“紧凑”,尽量把问题设计得“简明易答”,让全班或分组集体回答,其实这样不易发现个别学生的错误。对难度稍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与自己思路不吻合时,立刻换成绩好的回答,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进行。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应该继续启发这个学生回答。即使“影响”了原来的教学进程,但容易发现问题,便于“因材施教”,对全班同学也可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认识。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开学生,提问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尖子”生上,多数孩子做了陪衬。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不错,但太脱离实际,不但对“尖子”生激发不了进取,还会使“潜能”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大胆放开,只要对学生情况心中有数,备课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估计,课堂上就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兴趣要激发
良好的学习状态,才能激起学生更好的求知欲望。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每节课都少不了要巧妙运用积极评价进行调控,比如:“你真聪明!”“有进步!”“你的想法真独特!”等,还要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和在恰当的时机给予“点拨”,促进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