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夏天的昆虫》教学设计
十八 夏天的昆虫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写作上的特色。
2.在诵读中体会简洁、准确、平白如话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在结构、语言上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好不好?
一个黑姑娘,披件纱衣裳,夏日住树上,整天来歌唱。
师: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生:蝉(知了)……
出示课件:展示蝉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简要谈谈自己对蝉的认识。
引入本文:夏天的昆虫(板书课题)
二、 合作学习课文
(一) 先自读学习《蝉》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认真听并思考:
1. 课文说明了哪些蝉的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生命力很强。②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③叽溜:最小,暗赭色,因其叫声而得名。
共同点: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2.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别、作比较)
3.关于蝉,作者还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捉蝉的方式
(二)学生自读《蝈蝈》,理清主要内容。
1. 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关于侉叫蛐子习性的哪些内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①就会呱呱地叫;②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的更爱叫;③咬人。
2.还介绍了哪种蝈蝈?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三)“蜻蜓”和“刀螂”两节鼓励学生自读后思考,互问互答。如:
1.作者介绍了家乡的几种蜻蜓?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明确:四种,形貌和生态习性。
2.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你能想起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吗?
明确:头、翅膀、颜色和脉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喻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
(若有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要积极鼓励)
(四)讨论探究:
1.想一想:夏天的昆虫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来介绍?如果要你来写,你会去写哪几种?
明确: 这四种昆虫是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时候常常见到的昆虫,甚至在作者童年的时候跟这些昆虫一起嬉戏过,仔细观察过,有些还捕捉过,这对作者来说是童年珍贵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2.(先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以前读过的文章,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记住这段话,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 这段用的结尾方法叫做卒章显志,起着点化题意的作用......
3.读读想想:本单元其他课文,每篇只写一种动物,本文作者却在短短的一篇课文中写了四种昆虫,而且都活灵活现,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色:1.结构自由,不讲究开头、过渡、衔接照应等。 2.本课只抓住所要表现的对象的一点——特点、传神的地方,用的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洁而准确。(PPT展示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答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三、小结本节课。
四、作业布置
(一)短短的文章,作者就将四种昆虫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都来源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你们就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写一个小片段。
(机动:当堂练笔或课后完成)
(二)推荐阅读: 法布尔的《昆虫记》、布丰的《自然史》,法国著名作家勒纳尔的《博物志》,中国友谊出版社的《自然珍藏图鉴丛书昆虫》。
(三)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十八 夏天的昆虫
汪曾祺
内容: 四种 喜爱 眷恋
方法: 分类别、作比较
特色: 结构上—文理自然
语言上—简洁准确
卒章显志:亲近自然 发生兴趣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