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良生”的产生与节奏感及训练矫正
丁素兰 韦兴忠
(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回民小学,730080)
摘 要: “不良生”就是个别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已成为教育群体中特殊的“群体”。其特征是“多动症、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发生以上特征的根源,是这些学生正常的“节奏感”发生紊乱,甚至有些人失去“节奏感”。“节奏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节奏感”有“先天”形成和“后天”养成的区别。“先天”形成的“节奏感”可以开发。经过开发,使它发展得更充分。“后天”养成的“节奏感”可以培养,经过培养,使它发展的更完善。事实证明,学生“节奏感”一旦发生紊乱或者失去,将会影响他们的智力、智商、情商的发展。恢复“节奏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调理、恢复“节奏感”要应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最终达到让“不良生”又成为一名有兴趣、有上进心、有“节奏感”、合格的学生,从而恢复他们再受教育的天性。
关键词:不良生 节奏感 科学 训练 矫正 教育
“不良生”就是个别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已成为教育群体中特殊的“群体”。其特征是“多动症、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发生以上特征的根源,是这些学生正常的“节奏感”发生紊乱,甚至有些人失去“节奏感”。
所谓“节奏感”,就是有节奏的感觉。事物在运动中,都是按强弱、长短有规律的交替进行。强弱、长短的运动规律在人的大脑中的反应,使人的心理产生了感觉。日积月累的感觉,使强弱、长短的运动规律有意识、有目的主观能动交替进行。在交替运动的过程中使人养成了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学习、工作等的“节奏感”。
“节奏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节奏感”有“先天”形成和“后天”养成的区别。“先天”形成的“节奏感”可以开发。经过开发,使它发展得更充分。“后天”养成的“节奏感”可以培养,经过培养,使它发展的更完善。例如,动物的胚胎是在母性腹中原始的、明显的、简单的“节奏感”中成熟。动物的幼仔,它同母性有“节奏”的戏耍中学会生存技能。人是高级动物,“节奏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复杂。胚胎的胎心音,母亲的心跳和日常的运动,这三种和谐的运动演奏一定的“节奏”,胚胎就在这样的“节奏感”中成熟。新型教育——胎教,就是根据胚胎成长发育的需要,人为创造的“节奏感”的环境,使胚胎就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发育、成长。使他形成健康良好的“天资”。婴儿时期,他们在母亲轻轻的有“节奏”的拍打声和快乐的育儿歌声中成长。他们自己的四肢有“节奏”地踢打,无意识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他们伴随着“节奏感”慢慢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的“节奏感”越来越丰富、复杂。“天资”越是聪明的婴幼儿,他们的“节奏感”就越丰富,越复杂。学龄前的幼儿,原始的、先天性的“节奏感”占主导地位,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的、轻松的,在充满“节奏感”的环境中生活成长。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天”的“节奏感”开始启蒙,特别是入学后的少儿,由于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方式都有特定的要求,又逢他们的心理、生理处在非常脆弱的阶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弱,容易使他们“先天”的“节奏感”发生紊乱,严重的可以失去。“后天”的“节奏感”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调查显示,由于个别教师教法的落后,使部分学生的学法单一呆板,慢慢地失去学习的感觉,“不良生”就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随着时间的延长,“不良生”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其次,大部分学生在就学学习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节奏感”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个有生理到心理的反应过程,是“节奏感”发生质变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节奏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促进“节奏感”的丰富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先天”与“后天”的“节奏感”几乎是等同发展的。初中学生“先天”的“节奏感”已经定型,“后天”的“节奏感”还在发展。高中学生的“后天”的“节奏感”进入发展高峰期,逐步成熟。人为的创设“节奏感”的环境,有助于他们“节奏感”的发展。事实证明,学生“节奏感”一旦发生紊乱或者失去,将会影响他们的智力、智商、情商的发展。也就是说会影响他们方方面面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个人从胚胎——成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节奏感”,一旦紊乱,甚至失去,他们前进的方向、兴趣等的感觉都会发生异常。将这一“群体”有组织、有步骤的训练,使他们调整紊乱的“节奏感”,恢复失去的“节奏感”十分必要。
恢复“节奏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校内需要一个活动场所和相应的恢复训练的训练设施,如音乐节奏训练体系、运动节奏训练体系、心理节奏训练体系等等。还需要懂得并精通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音乐节奏学、生理学的教师。有组织、有步骤的会诊每一个“不良生”失去“节奏感”的原因,对症制定训练方案,并给予科学地训练。
其次调理、恢复“节奏感”要应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针对先天与后天“节奏感”形成发展的特点,以及“不良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制定的训练方案加工制成简单、操作性很强的软件等,这些软件等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节奏学、音乐节奏学各自功能和特长。利用软件人为创设一种环境。让“不良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步骤、分系统的训练和熏陶。使“不良生”调整恢复他们的“节奏感”。通过各种系统的训练和强化的训练,“先天”紊乱的“节奏感”得到调理,失去的“节奏感”得到恢复。通过不断训练,“不良生”生理上的“节奏感”向心理方面过渡,在过渡的过程中,“不良生”因失去“节奏感”而造成郁闷的心情、压抑的情感、自卑、无所谓的心理、敌视的态度,充分的得到发泄和调整。发泄和调整后,他们的心情舒畅、愉悦、兴奋。像“厌学”、“烦躁”、“自卑”、“无所谓”的心理情绪在训练中得到矫正,使他们紊乱的“节奏感”得到调整,失去的“节奏感”得到恢复。通过这样的“节奏感”训练,让“不良生”又成为一名有兴趣、有上进心、有“节奏感”、的合格学生,从而恢复他们再受教育的天性。
如今我校心理咨询室老师按上述方法对一些个别“不良生”进行训练后,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四年级学生把建全,12岁,低年级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四年级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个月才见一次面,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作业不交,也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并且屡教不改,眼看着一学年即将结束,而问题却少有好转。 他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把建全父母在外地打工,父母在教育上有所欠缺,上了四年级以后与其他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学习上的差距,也让他觉得与其他较好的学生相比,总是不如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通过对把建全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情绪的心理治疗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心理咨询教师对他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训练,通过选择恰当的训练干预,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训练过程的同时,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干预训练,共同努力来克服孩子的厌学行为。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把建全的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他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其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的训练可以对把建全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他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又如一年级一斑学生东小强,因家庭和生理方面的原因,常常独自发呆,行动缓慢,做事没有节奏,记忆力弱,甚至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无法计算。经过节奏感的训练,使其 改变了上述症状,不但能够正确计算十以内的数也能较快算出二十以内的有关计算,而且改变了之前缓慢的行为习惯。目前已从“不良生”转变成为合格学生。二年级学生张志成被医院诊断为“好动症”,不能正常进行课堂学习,家长很着急,老师也生气。后来经心理咨询教师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训练,是他从生理到心理的节奏感得到了全面恢复。学习成绩逐步上升,有时数学还能得满分。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训练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有节奏的训练,才能保证疏导训练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简介:
丁素兰,女,出生于1963年9月14日,现于红古区窑街回民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荣获兰州市优秀教师。通讯地址: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回民小学,邮编:730080。联系电话:180094973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