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论文
成绩:
浅谈温家宝访日对中日贸易关系的促进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浅谈温家宝访日对中日贸易关系的促进
摘要:日本作为中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对象国,中日两国的贸易合作近年来不很顺利,温家宝几次访日为两国贸易关系带来重大突破。论文从温家宝2010年5月访日谈起,由访日的情况谈到访日为两国带来的重大意义及利益。从中日双方存在的问题、中日贸易摩擦及摩擦原因入手,分析两国在贸易逆差及能源上的冲突,再谈到访日为中日两国带来的近年来的改善。最后从近年中日贸易的现状看两国未来贸易的发展前景。
一、温家宝访日
(一)访日概况
应日本首相邀请,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5月30日至6月1日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政府首脑在日本民主党执政后对日本的首次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引起两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访问日本期间,温家宝总理将会见天皇陛下,同首相举行会谈,分别会见日本众、参两院议长,与日本经济界、友好团体、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普通民众广泛接触,接受NHK电视台专访。其中,表彰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同文化界人士座谈是重要而特别的安排,将传递中国政府重视中日民间友好和人文交流的积极信息。双方签署涉及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文件。
(二)访日意义
中日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邦交正常化38年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成果,给双方带来重要利益。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先后进行“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推动中日关系不断改善发展。内阁执政以来,重视中日关系,为发展两国关系作出积极努力。当前,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各领域交流合作扎实推进。
此访主要目的是增进友好,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将是一次和平、友好、合作之旅,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同睦邻友好国合作关系,推动中日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中进一步加强对话与合作,有利于两国、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
二、访日带来的经济效益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对外投资首选地,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双方也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启动,在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务实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成功访日,有力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与中方开展合作,他们不仅把中国当作生产基地,更视为重要的市场,双方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日本外贸整体增长乏力,但对华贸易增速高于其他国家。而在投资方面,包括三井、索尼、NEC、松下、东芝、日产、丰田、本田等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70余家大企业都已在中国设立了企业,中小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中日贸易争端多
1.贸易摩擦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大,双边贸易摩擦也频繁出现。日本投放中国市场SK-Ⅱ化妆品、丰田汽车。索尼数码相相机产品等相继出现质量问题。日本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十分不满。
至2010年,日方共从进口食品中检测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6269批,其中中国产品为2010批,占32.1%。除以农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外,还有以日元贬值抑制中国产品进口的贸易摩擦和由贸易救济措施引起的中日贸易摩擦(较少)。
2.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1)中日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中日贸易摩擦首先起因于两国贸易统计上的不一致。中方统计中方是逆差,日方统计日方是逆差。这主要是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中的统计问题。从贸易结构来看,日本对包括香港在内的贸易互补性很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相互的贸易量也将扩大。此外,近年来日本“直接投资型产品进口”急剧增加,表现出对华直接投资与从中国进口之间较强的相关关系。中日贸易统计的差异已经影响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甚至引发贸易纠纷。
(2)日本方面原因
日方设置贸易壁垒。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劳动成本力成本相对较高,是本国一些生活必需品再竞争中处于弱势。日本政府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设置了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日方在政治和外交上制造紧张气氛。严重影响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成为两国产生贸易摩擦的催化剂。
日本设置双重生产标准。在双重生产标准下,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产品频频发生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贸易摩擦。
(3)中国方面问题
中国农产品质量较差,化肥、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使用药剂量明显超标,已经危及人体健康,并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单一。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再亚洲,尤其是日本。中国农产品出口对日本依赖性很大,因此一旦出口到日本受阻,就没有其他途径来分散危险,以致遭受巨额损失。日方对此占有主导地位。
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由最初的初级产品发展到现在的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蔬菜、水产品等。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得两国两国的重构结构趋于相同,也意味着两个国家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无疑会波及到我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
(二)中方逆差持续扩大
中方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你查居高不下。2010年,中方贸易逆差高达556.46亿美元,2002-2010年逆差累计为2168.63亿美元。在中日贸易中,半成品占很大比重,即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高端零部件,再中国进行组装后,再以成品的形式出口到美国的最终消费市场,因此所有的顺差均记在中国名下。很显然,这种情况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日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中日能源利益冲突
中日两国均是能源消耗大国,具有类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能源供应问题上存在竞争关系。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但能源自给率仅为16%。99.7%的原油依靠进口。2009年,全球天然气进口总量的36%被日本消化。2011年3月,日本近海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给日本民众带来巨大恐慌,势必会令日本的能源结构发生改变,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将会增强。中国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同样也对石油、天然气等有着很大需求。中日两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竞争和纠纷日益加剧,再能源利益问题上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点。
四.访日带来的近年中日贸易的改善
两国贸易额连年攀升,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2010年双边贸易额为2977.6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5%;自日本进口194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对日本贸易逆差462.9亿美元。中日贸易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五、中日贸易现状
2011年2月16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了2011年中日贸易统计分析报告。据日方统计,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14.3%,达到3449亿美元,其中自我进口1834亿美元,增长20%,对华出口1614亿美元,增长8.3%,三者皆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自华进口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器材大幅增长,同时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日本节电需求增加,自中国进口电风扇、蓄电池等产品增幅较大。
在对华出口方面,3.11地震前,对华金属加工机械等制造设备出口旺盛,但受中国经济放缓影响,下半年以来增速明显回落。同时,自去年10月起,日本对华出口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这是两年来首次出现单月下降。
此外,2011年对华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6%,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这是21年来首次下降。主要是受3.11大地震影响,自其他国家液化天然气进口大增所致。但是,中国仍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
六、中日贸易未来发展前景
发展水平的不同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中日之间的贸易以行业间贸易为主,决定了两国经贸合作是一种优秀互补关系。两国有望在经济上扩大节能环保和绿色经济合作,推动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人文交流方面推出新举措,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可以通过此访进一步提升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水平。
(一)双边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日本经济正在实现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随着日本国内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多样化,预计未来中国对日消费品出口也将呈现多样化。此外,随着水平分工的发展,日本国内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生产资料的对日出口也将保持增长态势。
(二)双边贸易加速向水平分工发展
未来,中日贸易仍将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双边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总体趋势是由垂直分工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变。
(三)服务贸易展望
中日服务贸易中,旅游收支方面,日方赤字一直呈现增加趋势,但近年来以大幅减少。
未来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日本旅游收支可能转为盈余,且顺差额将持续增加。
另外,随着未来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开展技术引进与合作,预计日本专利等使用费收支的盈余将进一步增加。
结论:近年来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国,这也意味着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智力资源,也是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参考近年来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幅度,中日贸易关系总体处于健康发展状态。温家宝访日,启动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机制。加之中日之间开展的多次经济高层谈话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的持久合作,必会造成中日两国双边贸易的改善,进而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