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
知识体系: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明朝:(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问题探究】1、比较明朝内阁和西方近代责任内阁:职权、实质、影响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清朝:(1)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这种不受约束和监督的绝对君主制度,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的随意性的特点,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明清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做法:实行专卖制度,官府垄断盐、茶等的经营,加征商税;制定歧视商人的规定;设立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影响: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措施:禁止沿海人民与海上敌对势力、倭寇、外国人交往;对外贸易在限定地点由官方主导进行。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农业的新发展:(1)多熟制的发展和多熟品种的培育;(2)引进和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形成专业生产的区域;(4)编撰《农政全书》,总结生产技术和经验。
3.手工业的成就:(1)瓷都景德镇在青花瓷基础上,烧制出彩瓷和珐琅瓷;(2)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使用花楼机织造精细丝织品。清中期开发出“金宝地”新品种;(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①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的丝织业中机户出资购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形成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②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表现在:机房(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③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但在明清时期,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处在萌芽状态,整体上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问题探究】2、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影响。
4.商业的新发展:(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4)长途贩运发达。(5)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较强的有徽商和晋商。
三、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明朝中期,王阳明发展了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程朱理学发展为“心学”,宣扬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问题探究】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明朝后期,李贽的“离经叛道”。表现在:他自称异端,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启蒙思想。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得真知。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评价:他们的思想主张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两大时代发展趋势在思想上的反映,他们的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问题探究】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西欧启蒙思想比较:相似点:中国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平等、自由。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抨击教权主义、君主专制,反对等级制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不同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只是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没有从制度上进行批判,不能完全跳出旧的思想体系,无力为新制度的建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西欧的启蒙思想,以理想主义为核心,批判了封建制度、教会势力,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说等理论,为新社会描绘了理想的蓝图,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准备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四、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成果:①明朝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对我国传统农学进行总结;②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和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问题探究】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从而使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缺乏;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包含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但妨碍对自然的研究。
【问题探究】6、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2.文学艺术成就:①小说呈现空前繁荣局面,《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红楼梦》问世;②传奇的演唱形成昆曲一统的局面,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传奇最出色的作品;③在徽剧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涌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④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作业布置:“专题三 随堂演练”
板书设计: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 明朝
2.清朝
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明清的经济政策
2.农业的新发展
3.手工业的成就
4.商业的新发展
三、 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王阳明的心学
2.李贽的“离经叛道”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启蒙思想
四、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成果
2.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