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学习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李白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诏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二、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4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
d、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h、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越人语( )天姥( ) 海客谈瀛( )洲 势拔( )五岳掩赤城
天台( )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 送我至剡( )溪
谢公宿( )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 )谢公屐( )
迷花倚( )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 )岩泉 栗( )深林兮惊层巅
水澹澹( )兮生烟 裂缺霹雳( ),丘峦崩摧( ) 虎鼓瑟兮鸾( )回车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 忽魂悸( )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 惟觉( )时之枕席 须行即( )骑访名山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越人语天姥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欲因之梦吴越 脚著谢公屐 渌水荡漾清猿啼
迷花倚石忽已瞑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虎鼓瑟兮鸾回车 水澹澹兮生烟(波浪起伏)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
①入梦的原因:“ , ;
, 。 ,
。 , 。”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 ,
。 , 。”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
。”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基调。
自由读,带读,齐读,指名读
一、概括诗歌三个段落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四、小结:
五: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练27页1至8题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赏析诗文第一段与第二段。
预习提示:背诵课文第二段
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一节
1、题目是游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呢?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作者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特点的?
4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概括第一段大意。
5、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思考:“天姥山”与“瀛洲”哪为实景,哪为虚景?作者开篇“谈瀛洲”有何作用?
二、研习第二节
1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概括第二段大意。
2、梦游历程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3、天明后,诗人登山时看到哪些美景?(原诗句回答)
4、夜幕降临后,山中是何种景象?(原诗句回答)
5、山中景象与仙境出现有什么关系?(原诗句回答)
6、仙境有怎样奇景?(原诗句回答)
7、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笔墨描写梦境?
三、朗读背诵诗歌
四、学习小结
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练28页练习
第三课时
预习提示: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点:1、学习诗歌第三段;2、总结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3、课后巩固练习
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三节1、朗读、背诵诗歌第三段并概括内容
2、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
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4、写出本段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指出这个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全诗总结
1、本诗的主题
2、艺术特色
三、朗诵并背诵本节诗歌。
四、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3、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