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找次品
教学内容:找次品。(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法与学法:观察与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天平,实物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受找次品的方法:
1.老师买了三瓶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是自己的,另两瓶是帮两们朋友买的。其中有一瓶被我吃了两片,粗心的我把它和其它两瓶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帮老师找出这瓶吗?
(1)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2)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索 “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1.进一步感受找次品的原理
刚才我们是从三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如果我们要们要从243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呢?大家猜一猜要称几次?(学生随便猜)
师:到底要几次,大家认真学这节课,之后你会很惊讶。那么同学们不要急,我们一步一步来。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片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同桌讨论: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2、自主探索。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学生拿出九个圆片,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三、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与同学们前面猜的次数比较,怎么样?数学神奇吧?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同学们课外去探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七、小结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次品
3 (1,1,1) 1次 5(2,2,1) 2(1,1) 2次
9(3,3,3) 3(1,1,1)2次 5(1,1,1,1,1) 2次
27(9,9,9) 3次 12 (4,4,4) 3次
81(27,27,27) 4次 15(5,5,5) 3次
243 5次
教学反思:
教者在学习 “尝试教学法”和“目标教学法”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三段”探究式教学模式,从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知识运用,拓展延伸”。教者在认真实践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在课堂上,教师多次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例如: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了小结,总结出最优的方法,有学生产生了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学生大胆地质疑,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高潮。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