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刘湾办事处红旗小学:李建启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3)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