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 王卫明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2. 能力方面: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
【教学重点】
①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1)展示一张扩散现象图片,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展示复习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内容。
(3)让学生填写提前预习的概念图。
由图片得出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授:
一、被动运输——自由扩散
多媒体动画演示自由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物质进出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自由扩散的特点。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举例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能够进入细胞,引出被动运输的另一种方式——协助扩散。
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思考与讨论: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3、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思考问题,理解新内容
将自由扩散和协作扩散放在一起比较,归纳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通过动画使学生能够较易理解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主动运输
通过实例分析离子进出细胞现象,展示材料: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和碘离子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浓度是血液中碘离子的20—25倍,说明物质除了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外,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引出主动运输。
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主动运输的意义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比较表格
名称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浓度
高浓度到浓度
高浓度到低浓度
低浓度到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举例
水、氧气、 二氧化碳、 甘油、乙醇、苯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
总结、填表
通过比较学习,把握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重点知识
四、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胞吞、胞吐
展示、讲解胞吞、胞吐的过程
提问:胞吞和胞吐作用需不需要消耗能量?
思考、回答问题
增加学生知识的完整性
小结
系统归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
完成技能训练:结合图表判断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归纳总结,完成习题及训练
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应训练
对应训练
知识应用
【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项 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方向
顺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
逆浓度梯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实例
O2、CO2、甘油、乙醇、苯、水
葡萄糖
Na+、K+、Ca2+、氨基酸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2、胞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