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赏析精彩的景物描写。
设计过程:
一、导入:
“同咏月亮两样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凝望皎洁的明月,诗人浮想联翩,思念故乡,思念家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山水相隔,友人难以见面,中天明月成了可托付的信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自得其乐之中弥漫着难以掩饰的哀愁,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是啊,诗人借助明月表达自己或浓或淡的情感,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学作品就该是这样的。面对澄清的月光,作者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又蕴含着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欣赏品析:
1、朗读课文
请大家认真地朗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修辞手法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动静结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字斟句酌
(1)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 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是啊,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2)也有人将此句做了这样的改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寺中钟声悠扬,寺外鸡犬相闻。”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4、思想情感
(1)资料链接
情感提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 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 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 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 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则资料不难看出,苏轼虽为贬谪之人,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在明月相邀的夜晚,知己相伴!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心情的宁静不言而喻,这足以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情怀。
(2)吟咏体味
让我们再次聆听课文,听出月色的空明澄澈,听出竹柏的清丽淡雅,听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四、课堂小结
这个微课我们既欣赏了苏轼笔下的月下美景,也从中学会从修辞手法、字斟句酌、思想情感角度进行切入来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课下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试着去品析三峡中的景物描写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