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汉江中学 唐兴乐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知识,部分是技能;部分是政治,部分是业务——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充满了无穷魅力.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又是智力的开发者、思想品德的培养者。作为这一复杂工作的承担者,如何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充满魅力,怎样才能让每节课都吸引住学生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悟到,要让语文课充满魅力,成为学生的向往,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高深的知识;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从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首先教师要热爱工作,喜爱学生。即要平等待生,尊重学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为了教师的威严将自己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造成师生敌对的紧张关系。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第一节课,我准备上《绝唱》,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昏昏欲睡,我知道批评教育可能会使学生强作精神听课,但那种心态下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首先减少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提提神:“同学们,大家喜不喜欢唱歌?”学生都说“喜欢”,“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唱歌吧!”没料到学生齐声说:“老师先唱一支给我们听。”我一愣,学生则大笑起来。我没有板起面孔,唱就唱吧!一曲完毕,虽五音不全,变腔跑调,但学生都说好,且情绪激昂,要求我再来一个,我顺势说:“老师献丑,不好意思再唱了。不过,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著名歌手,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她的歌声吧!”学生大为疑惑,纷纷往窗外看,“他(她)在哪里?”“她叫王小玉,在课本101页”并接着板书《绝唱》,学生们一愣,随即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哗啦啦,精神抖擞地打开了课本、笔记本……下课铃响了,学生兴犹未尽,似乎还陶醉在王小玉那委婉动人的歌声里。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要学会倾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回答问题时,常常东拉西扯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要尽量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此时,教师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做人物形象分析时,2004届学生赵凯洪突然问:“为什么于勒没有认出买牡蛎的若瑟夫?”这是我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且这个问题于人物形象分析似无多大关联,但我并没有因此搪塞引开,而是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有学生答,于勒离开时若瑟夫还未出生,并以于勒离家已十多年为依据;有的说,于勒一直低头手上的活路,没来得及抬头看,等等。我都一一点头、微笑予以欣赏赞同。我想,学生已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思维想象,且又合乎情理,至于是与非,对还是错,已无关紧要了。再者,老师如此对待学生思维火花的态度,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独特(大胆)思维的习惯。这样让学生有话能说、有感可谈,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语文课,谁不喜欢上呢?
第三,教师健全的性格也是让语文课充满魅力的一个要素。因为教师的性格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是塑造学生性格的主体内容,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都与经过语文教师性格过滤的讲解密不可分的,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的养成因素无不打上教师性格的烙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能用性格来形成性格”,实践证明,什么样性格的教师就培养出什么样性格的学生。
在此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并保持诸如情绪饱满、乐观向上、坚韧顽强等等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征,能把它在蕴含有这些性格因素的作品中有机融合、渗透,传导给学生,定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也会使教师自身闪烁着诱人的性格魅力,而让语文课堂情如磁石,深深吸引学生。试想,谁会喜欢一个品德败坏、性格粗劣的语文教师呢?
第四,教师要有丰厚学识。在学生眼里,就是在成人眼里,语文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见闻广厚的。而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语文教师,确更该如此。
因为课堂上学生对他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往往会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课堂上教师能说出学生想说但说不出的话,他们常常会喜形于色,兴奋陶醉。一个语文教师若能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迷住学生,让他的语文课充满无穷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课余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攻读专业著作,而且要博览其他各方面书籍、知识。棋琴书画不能说样样精通,起码略懂一二;自然科学不说门门通,至少ABC要知道,这是教学的需要,是教师理解与处理语文教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即是要求语文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看更多更杂的书,即成为一个有所专攻的“杂家”。虽然这加重了负担,但这一切带来的是广博的知识和能力,继而能圆满完成教材中一些非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读物不少,若就文体特点讲透讲通确能完成教学任务,但相信那样单一的课堂教学必让学生和自己都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若能在教学中穿插与课文内容有关甚至无关的科普知识,必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时,也油然而增加了学生对语文教师知识广博的崇敬和喜爱,而且这样会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五,教师要努力成为语言大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善于运用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要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第一素材,教师的读和说要让学生听得入耳入情入心,这是课堂教学迷住学生的第一要素。另外,语文教师的书法也应像样。做为语言文字的传授者,字写得东倒西歪,身首易位,令学生目不忍睹,哪还有心思学习效仿。
语文课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其丰富的语汇,精妙的表达,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魅力无穷。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畅游于民族语言作品之中,尽情享用语文的魅力。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语文教师如能把学生领进这些文学大师的语言殿堂,那他们怎能不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语文必须充分感受语言材料,不断揣摩、体味、分析、筛选、积累和运用语言,如果语文教师只善于把自己咀嚼的好的课文“喂”给学生,如同父母把咀嚼好的饭菜塞进孩子嘴里,孩子根本尝不到饭菜的真味,谁喜欢失去真味的饭菜?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得到更多更新鲜的东西。
语文课的魅力更来自于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首先是情感魅力。语文的生命是情感,“情”是语文的灵魂。要在短短45分钟之内,让学生感动着真善美,憎恶着假恶丑,体味着伟大与崇高,又唾弃着卑劣与渺小,需要教师字字句句弥散着浓郁的情感,使学生沉醉与中,焕发出其他学科无法具有的丰盈诱人的魅力。
比如,在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情感,任务便已大半完成。我在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感情投入地介绍杜甫的生平,然后小结导入课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却时时处处忧国忧民,写出许多爱国诗篇。作为一名爱国诗人,最后的结局竟是贫病交加,死于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尸骨在四十年后才被其亲人送回故乡安葬。他凄惨地离开人世,而他的诗作和他的精神却永存后人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来作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悼念吧!(并随手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我明显感到自己在讲述时视线变得模糊,学生也被老师的情绪感染,教室里静寂无声。接下来的朗读非常整齐而沉郁,再加上感情朗读的指导,学生已把握了此诗传达的思想感情,名言佳句的领悟更是在学生发表感受时不点自明了。注重情感的先导省却了众多教师逐句译析的烦琐(且学生因烦琐无所侧重而无法领会以传情达意为主的诗之主旨),课余与学生交谈时,学生都说课堂上看到了老师眼中之泪,悟到了诗中之情。这节课心情挺沉重的,但对诗意的理解把握却异常的轻松到位。
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须有丰富的情感,且情要真,遇假丑恶而怨憎怒,遇真善美而求怜爱,以此感化学生。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领会课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有机结合,真诚地释放出来,一定会深深感染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语文教学是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为使语文课魅力四射,大放光芒,成为学生的向往,我愿穷尽此生在这独特的艺术领域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