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香菱学诗(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7790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菱学诗(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香菱学诗(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福佳中学 于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香菱的身世经历,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能结合具体句赏析,对香菱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能在赏析的基础上对小说的细节进行扩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人物经历和小说的故事情节;在熟知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词语对香菱的形象有自己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香菱苦学、乐学、善学的求学精神 【课型与课时】 1.自读课,读写结合课 2.一课时 【预习要求】 1. 查阅资料或通过自主阅读,对《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2.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 熟知课文内容,写故事梗概200字左右 【课文简析】 香菱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出身官宦世家,却三岁被拐成为薛蟠的小妾。本来身世不幸,却能抓住时机勤奋学习。 课文充满了对香菱好学、善学、乐学的赞赏之情,亦有对黛玉教导有方,循循善诱的嘉许。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 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点示了本课教学应以赏析香菱如痴如醉的描写为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感悟或启发 练习题中的开放题的设计也体现了本课教学应关注与读写结合 这些,都在启示着我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课文小作文”。 “课文作文”,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 进入课文情境以后,同学们可以写描述的话,可以写说明的话,可以写议论的话,可以写抒情的话,可以写品评欣赏的话。 这种活动形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二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读与写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分钟) “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有人评价它是“中华之文化小说” 【设计意图】了解《红楼梦》在中华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学习本课课文的兴趣。 二、 了解作家作品(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生:介绍、补充: 1)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作者,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悲剧 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2、师:《红楼梦》是一部写女子之书,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本课的主人公香菱? 生:介绍、补充(师生):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介绍本课主人公香菱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对香菱刻苦求学的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 了解故事情节( 10 分钟) (1) 再预习(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5分钟默读课文,补充故事情节 (2)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补充遗漏的细节。老师点评、引导复述。 (3)师:请同学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生:香菱向黛玉求教学写诗,黛玉慨然允诺。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详细地了解,为更好的赏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四、 赏读精彩语句,品析人物形象( 25 分钟) 1、师:通过了解故事情节,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生:刻苦勤奋,聪颖灵秀,乐于学习、可爱率真的女子形象。 2、师:那她刻“苦”学诗表现在哪里呢?请快速默读全文,找出句子来我们一起品味分析。(点拨: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读《红楼梦》要“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走近她) 生:批注、交流,展示自己批注的成果 重点关注的句子: 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 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老师追问:哪个字最能表现“苦”?如果把“一首一首”改为“一首首”,好不好?你来读一读通过朗读比较,突出“一首一首”,说明她是读懂每一首,用心琢磨,可见其苦心钻研、很专注 ②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追问:哪几个字用得好? “出神”说明什么?——浮想联翩,入迷,浑然忘我…… “抠土”说明什么?——动作上写她使劲地抠,其实是写她在使劲地想,绞尽脑汁,搜索枯肠 “皱眉”什么?“含笑”?——对自己的诗句不满意,又大约有了奇句,自我感到满意与欣慰。 朗读悟出:香菱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全都融入在诗歌中,她的苦心、专心、用心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还被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可见其作诗之痴迷。 ③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一个“满”字见痴迷)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香菱冥思苦想,已近入魔,真得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 ④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心无旁骛,说明她一个人一心沉浸在诗歌当中,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借用宝钗的话:“可真是诗魔了”) ⑤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已经废寝忘食了,很执着) ⑥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一个“尽”字见认真)………… 师:小结:一个“苦”字,凝聚了香菱学诗的专注、痴迷、执着,真可谓“诗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师:那么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不苦,而且很乐意学)在学诗的态度上,从哪里看出她是乐意学? 生:结合词句赏析 ①多次写到了她的(神态)“笑”或“笑道”,每一次“笑”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分析第1段“笑”:欣喜、悟出诗意、受到鼓励自信等) ②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偷空:真心喜欢,内心早就萌发学诗的愿望,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很有兴趣)(“笑”:恍然大悟) ③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一个“逼”字见其求诗心切) 过渡:“乐学”完全是出于香菱对读诗、学诗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她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如痴如醉 4、师:香菱学诗的成功,除了她“苦志学诗”、“乐此不疲”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聪明灵秀) 师:所以连黛玉也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哪里能看出香菱聪明灵秀、悟性极高?我们来分析课文第2段 生:朗读第2段 师:哪些句子是她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 生:1)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为什么比做橄榄呢?这告诉我们读诗要读出诗味) 2)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读诗还要进入诗的意境) 师:小结:香菱用自己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对诗歌最朴素的理解,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学诗的方法——品出诗味、读出意境真是一个聪明灵秀的“善学”的女子啊! 5、师:对香菱这一人物的塑造,曹雪芹除采用正面描写外,又采用了侧面描写 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生:找出侧面描写的句子,品读。(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师:小结: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入小说的语言文字,精读细品,读出人物形象,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 课堂教学小结( 3 分钟) 师: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香菱苦学、乐学、善学的求学精神 六、 课后作业( 2 分钟) 师:扩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要求:忠于原文,找准扩写点,发挥创造性,语言生动,能表现香菱作诗时专注、痴迷的神态。 生:明确课后练笔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明确扩写的要求,能够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精彩片段。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学诗:刻苦勤奋 动作描写 宝玉等人的评价 乐学善学 神态描写(正面刻画)+侧面烘托 聪颖灵秀 语言描写 宝钗的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注意事宜: 1.必须保留的内容板块:【教学目标】【课型与课时】【预习要求】【课文简析】【教学创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晒课后补充)】 2.【教学过程】中具体环节依据各课情况自行设计,必须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环节所用时间( 分钟),建议各环节附上简洁的【设计意图】。 3.读写类或写作类课最好在过程中附上教师下水文、学生习作。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