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师学习篇--传染病.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7783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师学习篇--传染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师学习篇--传染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水痘 1、病因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 2、症状 病初1~2天有低烧,以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 最初的皮疹是红色的小点,1天左右变成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 在病后一周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陈旧的皮疹已结痂,也有的正处在水疱的阶段,所以在病人皮肤上可见到三种皮疹:红色小点、水疱、结痂。出疹期间,皮肤刺痒。 3、护理 (1)发烧时要让孩子卧床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 (2) 可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疱疹上涂龙胆紫,可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3) 给小孩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水痘感染,日后会落下 疤痕。勤换洗内衣和床单。 (4) 需隔离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没出过水痘的孩子要避免和病儿接 触。 (5)保育员护理水痘病儿后,要用肥皂洗手,脱去隔离衣。最好是在户外晒一会太阳,再接触正常儿童。 (二)流行性感冒 1、病因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当人群对变异的病毒尚无免疫力时,常酿成世界性大流行。本病传播力强,经飞沫直接传播,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2、症状 (1)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高烧、寒战、头痛、咽痛、乏力、眼结膜充血。 (2)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以肺炎症状为主者,发病1~2日后即出现咳嗽、气促、喘、发绀等症状。 (4)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抽风)等。 (5)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3、护理 (1)高烧时卧床休息。病儿居室要有阳光,空气新鲜。饮食应易消化、有营养,多饮水。 (2)按医嘱服药。 (3)患儿高烧应适当降温。婴幼儿多采用物理降温法。 (4)保育员护理病儿时要戴口罩,护理后用肥皂洗手。 (三)腮腺炎 1、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经飞沫传染。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烧、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疼痛加剧。 (3)经4~5天腮肿消退。 3、护理 ( 1 )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 ( 2 )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 (3)在腮肿期间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避免吃酸的食物。 (4)用中药治疗。 (四)传染性肝炎 1、病因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等诸多类型。 (1)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由于水源受到污染,泥蚶或牡蛎等水产品有浓缩并贮存甲型肝炎病毒的能力。上述被污染的水产品未经煮熟煮透,食用后可造成暴发性的流行。 (2)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病人的唾液、鼻涕、乳汁等亦带有病毒。 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极微量的血液就可造成传染。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由于病人的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带有病毒,所以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共用牙刷、食具等,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在乙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及带病毒者的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澳抗”)为阳性,可借此与甲型传染性肝炎区别。 2、症状 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类型。 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较少。 (1)黄疸型肝炎: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 精神不好、乏力。平时活泼好动的小孩,现在喜欢坐着或躺在床上。平时不爱哭的小孩,此时表现得好发脾气、烦躁好哭。 在发病1周左右,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一般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3、护理 (1)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但以不感觉疲劳为宜。要给患儿订立每天的作息制度,使生活有规律。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蛋白质是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糖是供给热量的主要来源,可以节省蛋白质作为能源的消耗。脂肪过多,只能加重肝脏的负担,甚至发生脂肪肝。但也不宜吃过多的蛋白质和糖。过剩的蛋白质加重肾脏的负担,糖可转化成脂肪,并可加重腹胀。 (3)做好消毒隔离。病人的食具、水杯、牙刷等均要专用,食具、水杯、毛巾每日煮沸消毒一次。便盆用消毒液浸泡。衣服、被褥常晒(曝晒4~6小时)。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儿童常见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1、流行特点 蛔虫感染率很高。蛔虫的受精卵自粪便排出,如温度和湿度适宜,就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儿童在地上爬滚玩耍,,饭前不洗手,吸吮手指或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均可将感染性虫卵吞入。 自吞入感染性虫卵至雌虫成熟开始排卵,约需2个月。成虫能存活1 ~2年。 2、症状 (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 (2)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症状。 (3)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习性,当人体内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等,可刺激蛔虫,引起各种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 3、预防 (1)积极治疗蛔虫病,以减少散播虫卵的机会。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驱蛔,因6、7月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驱虫药为驱蛔灵、驱虫净,药量遵医嘱。 (2)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二)蛲虫病 1、流行特点 蛲虫虫体细小,乳白色,又称线头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结肠内,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沿结肠下行,一般在宿主入睡后两小时左右移行至肛门周围、会阴部产卵。雌虫在产卵后死亡。虫卵经数小时即发育为有感染性的虫卵。由于雌虫产卵使肛周奇痒,病儿用手搔痒,手指就会沾上虫卵。病儿的内裤、床单、被褥等沾染了虫卵,也可传至手上。手沾染了虫卵,就会造成自身感染或互相感染。含有虫卵的灰尘经呼吸道进入鼻咽部,被吞下也可造成感染。 2、症状 (1)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 (2)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 (3)睡眠不安,易烦躁。 3、预防 (1)避免重复感染。蛲虫存活时间短,一般仅两个月,但由于自身重复感染的机会多,故蛲虫病不易根除。若能防止重复感染,虽不服驱虫药,也可治愈蛲虫病。 避免重复感染的方法是,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再用肥皂与温水洗净肛门周围。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预防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需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1、保护易感者 (1) 增强儿童体质:合理安排儿童的一日生活,组织幼儿锻炼身体,培养个人卫生习惯,提供合理的幼儿膳食,增强幼儿体质,加强免疫力。 (2) 预防接种: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该疾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该传染病的目的。 由于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一烈性传染病,基本上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白喉、麻疹等的发病率亦明显下降。 ① 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健康威胁严重的传染病疫苗,按计划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② 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后,经过若干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需要再接种一次,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③ 计划免疫:传染病的种类很多,各地防疫部门,制定出该地区儿童的免疫程序,并组织接种工作。托、幼机构应密切配合,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片。 ④ 预防接种的护理工作: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和避免接种局部感染,在接种的头一天,通知家长,给儿童洗澡,清洁皮肤。 接种前不要空腹,要吃饱饭。空腹注射疫苗,加上害怕,可能会“晕针”。 接种后,可组织幼儿轻微活动,注意避免受热、受凉。 一般,预防接种的反应轻微。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接种局部可发生红肿、疼痛,可有低烧,第二天可恢复正常。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偶尔儿童“晕针”,应让儿童平卧,喝些温糖水,安静休息,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 2、切断传染途径 (1)经常性预防措施: ① 环境清洁,消灭蚊、蝇; ② 室内空气新鲜; ③ 饮食卫生好; ④ 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好; ⑤ 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2) 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 ① 病儿已离园隔离治疗,对病儿所在的班,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若病儿患的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风疹、幼儿急疹等),要彻底开窗通风换气。 若病儿患的是肠道传染病(痢疾、肠炎、甲型肝炎等),病儿所用过的物品,如便盆、马桶、玩具、桌椅等都要用适当方法进行消毒(日晒、煮沸、药品消毒等)。 3、及早发现传染病的措施 (1)儿童入园前要经过健康检查,合格方可入园。 (2)日常观察: ① 晨间检查:检查可在日托儿童每天入园时,整托儿童早晨起床后进 行。检查可根据传染病好发季节而有所侧重。 晨间检查的方法可概括为:一摸、二问、三看,摸摸前额,粗知体温是否正常;问问儿童在家中的生活情况;看看皮肤、五官及精神状况有无异常。 对怀疑有传染病的儿童,暂不得入班,需经医生进一步检查,再确定是否入班。 ② 全日观察:结合日常护理,随时注意儿童有无异常的表现。 全日观察的重点是幼儿的精神、食欲、大小便、体温及睡眠情况。 儿童活泼好动,若发现不爱活动、乏力、呆滞等现象,往往是有病。平时食欲旺盛,突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疾病的表现。平时入睡快、睡得安稳,现变得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安;大便次数增多、小便颜色加深、发烧等,均应进一步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疾病。 (3) 职工健康检查:任职前要进行健康检查,在职期间要定期体检,以 便及早发现传染源。 (4) 早隔离患者:许多传染病,在患病早期传染性最强,早隔离病人是 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可疑传染病,也应先隔离。有条件的托、幼机构可设立隔离室,防止传染病蔓延,并使患儿得到个别照顾。 (5)病儿所在班进行检疫观察:观察班不接受新来的儿童,该班一日生活制度照常进行,但一切活动都应与其它班严格分开。对观察班的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详细了解其饮食、睡眠、大小便性状等,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如有可疑,立即隔离,有待确诊。 保育工作要点 1、做好幼儿园室内、外的环境卫生。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新鲜、无蚊蝇等等,都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3、培养幼儿个人卫生习惯。 4、注意自身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便后洗手。 5、护理感冒的病儿后要洗手。手是传播感冒的重要途径。给病儿擤鼻涕、擦眼泪以后,手上带有感冒病毒,若再接触健康孩子的口鼻,可将病毒传给健康孩子,造成传染。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