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发展以及城景协调等方面问题,在资源价值、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居民调控、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与面积,明确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性质、发展目标,完善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结构,展现出各个景区和游览区的景观特色和风貌,并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为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特色塑造等方面的提出了明确的,可持续策略和措施。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坚持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规划,促进风景名胜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2、城景协调原则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山-海-城” 整体保护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综合协调城市功能发展需要和风景资源保护的关系,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与适宜性,合理安排、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展现风景名胜区“山海相拥、城景相融”的独特魅力,促进连云港的城市发展和沿海开发。
3、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价值和空间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风景名胜区与核心景区范围边界,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妥善处理风景名胜区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坚持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做到资源利用、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相协调。
5、文化促进原则
深入发掘云台山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风景名胜区文化活动内容,提升风景游览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6、旅游带动原则
通过整合利用风景名胜区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积极开展类型多样的游览活动,带动风景名胜区的全面持久发展,从而把云台山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休闲的山海胜境。
二、规划目标
1、总目标
依据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决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充分保存和保护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真实完整地体现云台山的历史文化、风景审美价值。在环境承载力限度内,发展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事业。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优美,生态健全,环境优良,服务优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风景名胜区。
2、资源保护目标
1) 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花岗岩地形地貌和基岩海岸进行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维护景观完整性。对已遭到破坏的地区,尽最大可能进行修复,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自然原貌。
2) 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史前文化、宗教文化、名著文化等)进行全面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对三元宫等古建筑群科学修缮,合理利用,净化空间环境,突出其文化精华,展现其历史文脉,使人们对云台山文化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3) 严格保护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重点保护其特有的物种资源和古树名木,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并对重要地段的林相进行合理改造,保护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延续性不被破坏。
4) 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加快风景名胜区内违规违章建设治理整顿,最大程度地控制人为活动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对已遭到破坏的地段,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状态;严格控制生产、生活废物和废水排放,提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结构、游览方式和游人量分布,调整其交通组织系统,减少机动交通与步行交通之间的干扰、影响,在合理的环境容量下进行游览组织,提高游赏体验质量。
6) 消除不适宜的宗教活动与商业活动对风景名胜区整体游赏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开展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游览活动,突出风景名胜区“海、古、神、幽”的鲜明特色。
7) 明确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其它功能区的边界,协调城市建设与风景保护的矛盾,实现城景协调发展。
8) 建立风景名胜区分区管制系统,强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规划管理。
3、旅游发展目标
1) 充分挖掘和发扬云台山自然、文化景观优势,把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以观光游览为龙头,突出休闲、生态、度假、会议等特色内容的旅游目的地。
2)以花果山观光游览和连岛海滨休闲为双核心,充分发挥各个景区特色优势,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
3)风景名胜区游人规模至2030年达到515万人次。
4)建立旅游动态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处理。
5)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规章和设施建设标准,积极引导风景名胜区内农民发展生态旅游,实现风景保护与群众利益的有效结合。
三、规划范围、面积
1、风景名胜区范围
由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呈不连续状分布,加之城市发展用地的分隔,使得风景名胜区由多个资源相对集中的部分组成,总面积167.3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4.7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其中锦屏山及白虎山部分规划面积13.16平方公里;前云台山(花果山)部分规划面积75.39平方公里;中云台山部分规划总面积7.00平方公里;后云台山部分规划面积40.78平方公里;北固山及竹岛部分规划面积2.42平方公里;连岛部分规划面积5.78平方公里;前三岛部分规划面积0.20平方公里;其它海域规划面积22.65平方公里。
2、核心景区范围确定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其中孔望山游览区规划面积0.74平方公里;西游境界游览区规划面积5.55平方公里;玉女峰游览区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东磊游览区规划面积5.38平方公里;渔湾游览区规划面积3.57平方公里;大桅尖游览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公里;连岛游览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前三岛游览区规划面积0.20平方公里。
四、规划性质
融明清名著文化、三元宗教文化、东夷史前文化等多元历史文化与雄峰、大海、岛屿、洞穴、奇石、溪涧、花木等自然景观为一体,以名山观光游览、历史文化探源、海岛休闲度假和生态科研考察为主要功能,城景相融、山海相拥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五、资源评价
1、风景资源类型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分类,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共有二大类,六中类,二十五小类。
风景资源类型表
自
然
景
观
单
元
地
景
山景
(1)孔望山 (2)磨盘山 (3)蜘蛛山 (4)石棚山
(5)锦屏山 (6)淮河顶 (7)佛手崖 (8)西山
(9)仙人石崖 (10)虎窝岭 (11)土城顶 (12)香炉顶
(13)聚马岭 (14)西秃龙涧 (15)东秃龙涧
(16)玉女峰 (17)北鬼崖 (18)南鬼崖 (19)十丈岩
(20)神仙崖 (21)神牛背 (22)围屏山 (23)马棚
(24)双石人 (25)郭庄顶 (26)石婆山 (27)六亩地
(28)鸡鸣山 (29)沈山头 (30)仙姑岭 (31)马腰岭
(32)大爪崖 (33)十丈崖 (34)鹑鸽顶 (35)大鹰嘴
(36)龙山 (37)苏文顶 (38)保驾山
(39)后云围屏山 (40)后云狼窝顶 (41)帽合岭
(42)狮怀 (43)大龙顶 (44)东哨
(45)玉枕崖 (46)北固山 (47)连岛大桅尖 (48)华盖山
(49)蓑衣山
奇峰
(1)万丈崖 (2)马耳峰 (3)倒坐崖 (4)青峰顶
(5)万丈岩 (6)大桅尖 (7)二桅尖 (8)三桅尖
石景
(1)双磊石 (2)镜台石 (3)太阳石 (4)龙床
(5)三磊石 (6)东磊石海 (7)猴嘴石 (8)娲遗石
(9)定海神针 (10)一线天 (11)唐僧石(12)花果山石
(13)大圣石 (14)金刚石 (15)飞来石 (16)试剑石
(17)天官石
洞府
(1)唐王洞 (2)水帘洞 (3)七十二洞 (4)海天洞
(5)朝阳洞 (6)藏龙洞 (7)仙人屋
峡谷
(1)孔雀沟 (2)老窑沟 (3)糖梨沟 (4)船石沟
(5)雁门关
蚀余景观
(1)海蚀崖
海岸景观
(1)羊窝头 (2)苏马湾浴场
洲岛屿礁
(1)竹岛 (2)平山岛 (3)达山岛 (4)车牛山岛
水
景
潭池
(1)桃花潭 (2)渔湾龙潭 (3)绿汪 (4)乌龙潭
溪流
(1)蚂蟥涧 (2)桃花涧 (3)二涧 (4)白鸽涧
(5)蔡安涧 (6)龙池涧 (7)凤凰涧 (8)云龙涧
(9)梧桐沟 (10)太白涧 (11)龙渡
(12)锁涧 (13)大沙涧 (14)枫树湾溪涧
(15)龙潭涧
瀑布跌水
(1)飞泉
湖泊
(1)张庄水库 (2)王庄水库 (3)双龙水库
(4)虎窝水库 (5)西隅水库 (6)大圣湖
(7)山东庄水库(8)瑶池 (9)东磊水库
(10)朝阳水库 (11)宿城水库
海湾海域
(1)鹰游门
生
景
植物生态类群
(1)楸树林 (2)梅岭
古树名木
(1)老君堂银杏 (2)崇善银杏 (3)玉兰王
人
文
景
观
单
元
园
景
动物园
(1)猴园 (2)鹿苑
现代公园
(1)白虎山公园 (2)邓小平纪念园
其他园景
(1)朝阳果园
建
筑
宗教建筑
(1)紫竹庵 (2)碧霞寺 (3)龙洞庵 (4)海清寺
(5)阿育王塔 (6)关帝庙 (7)草堂庵 (8)多宝佛塔
(9)三元宫 (10)团圆宫 (11)玉皇阁 (12)延福观
(13)丹霞寺 (14)娘娘庙 (15)法起寺 (16)金圣禅寺
(17)天后宫 (18)云门寺
风景建筑
(1)仙人桥 (2)风门亭 (3)南天门 (4)大圣山庄
(5)迎曙亭 (6)九龙桥 (7)茶庵 (8)照海亭
(9)屏竹禅院 (10)义僧亭 (11)玉带桥 (12)九孔桥
(13)子午亭
工程构筑物
(1)十八盘 (2)墨香小径 (3)唐王坝
胜
迹
遗址遗迹
(1)秦之东门 (2)二涧遗址 (3)塔林遗址
(4)旗杆夹 (5)悟正庵 (6)西汉界域碑
(7)桃花涧遗址
摩崖题刻
(1)将军崖岩画 (2)石棚山石刻群 (3)龙洞石刻
(4)张叔夜题名碑 (5)郁林观石刻 (6)遥镇洪流题刻
(7)毛泽东题刻 (8)神字王 (9)太白涧石刻
雕塑
(1)孔子望海雕像 (2)东汉摩崖石刻造像群 (3)石象
科技工程
(1)观象台
2、风景资源整体评价
云台山历史上山海沧桑变换,自然与人文景观在不同的地区也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以“海、古、神、幽”四大特色景观最为世人瞩目。
1、锦屏山景区:历史年代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以“古”为特色。
以将军崖岩画、东汉摩崖石刻造像群等具有国家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与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桃花涧“三山一涧”的自然景观相结合,是风景区内历史文化最为悠久、价值最为突出的景区,展现了风景区的历史变迁。
2、花果山景区:自然景观秀美,文化氛围浓郁-以“神”为特色。
以享誉海内外的名著文化和三元文化为突出代表,结合峰奇石怪、沟壑纵横、溪流丰沛的自然山水,成为风景区内资源类型最为丰富,游览内容最为集中,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景区,是风景区名山文化的集中体现。
3、云台景区:山海景观结合,整体环境优越-以“幽”为特色。
云台景区山海相依,雄浑挺拔,蔚为壮观;树木苍翠,幽谷空灵,别有洞天。南北兼容的湿润气候,培育了暖温带、亚热带木本、藤本植物等多达160多种植物。连绵的山体和多样植物景观的相互组合,古树名木星罗棋布,构成了富于变化的整体景观。而众多的历史典故,也为其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神秘的氛围。
4、海滨景区:海岸形态万千,风光迤逦秀美-以“海”为特色
海滨景区是江苏省唯一的基岩海岸地区。拥有千姿百态、变化丰富的海岸线,沙洁坡缓、水质清澈的沙滩和良好的植被。秀丽独特的海滨风光和别具一格的海岛人文景观成为风景区海滨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3、景观单元评价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景点丰富,性质、规模、类型差别较大,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我们把一些位置风格接近,游赏方式相同的景点进行有机的归类、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单元,以便更好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
自然景观单元等级表
序号
名 称
景源
价值
环境
水平
利用
条件
规模
范围
总分
等 级
1
水 帘 洞
60
13
4
2
79
1
2
玉 女 峰
65
14
4
2
85
1
3
东 磊 石 海
60
12
4
3
79
1
4
渔 湾 龙 潭
60
13
4
3
80
1
5
苏 文 顶
57
11
4
3
75
1
6
大 桅 尖
58
12
3
3
76
1
7
海 蚀 崖
60
10
3
3
76
1
8
孔 望 山
55
10
4
3
72
2
9
锦 屏 山
49
12
3
4
68
2
10
桃 花 涧
48
12
4
3
67
2
11
桃 花 潭
50
9
4
2
65
2
12
马 耳 峰
52
9
3
2
66
2
13
大 圣 湖
52
11
4
3
70
2
14
飞 泉
52
11
3
2
68
2
15
花 果 山 石
53
11
4
1
69
2
16
一 线 天
52
12
3
1
68
2
17
定 海 神 针
50
11
3
1
65
2
18
七 十 二 洞
51
11
3
2
67
2
19
大 圣 石
52
12
3
1
68
2
20
三 磊 石
50
11
3
1
65
2
21
太 阳 石
52
10
3
1
66
2
22
凤 凰 涧
51
11
3
2
67
2
23
龙 床
50
11
3
1
65
2
24
云 龙 涧
52
12
4
3
71
2
25
虎 窝 水 库
49
11
3
2
65
2
26
太 白 涧
48
11
4
3
66
2
27
猴 嘴 石
51
10
3
1
65
2
28
十 丈 崖
50
10
3
2
65
2
29
大 沙 涧
51
10
3
2
66
2
30
枫树湾溪涧
52
12
4
3
71
2
31
玉 兰 王
49
11
3
2
65
2
32
二 桅 尖
49
10
4
3
66
2
33
宿 城 水 库
50
12
3
3
68
2
34
保 驾 山
51
12
3
3
69
2
35
黄 窝 水 库
49
11
3
3
66
2
36
苏马湾浴场
51
13
4
3
71
2
37
连岛大桅尖
52
11
3
3
69
2
38
东 哨
50
11
3
2
66
2
39
北 固 山
49
10
3
3
65
2
40
平 山 岛
52
9
2
2
65
2
41
达 山 岛
52
9
2
2
65
2
42
车 牛 山 岛
52
9
2
2
65
2
43
石 棚 山
46
10
4
4
64
3
44
磨 盘 山
40
9
3
3
55
3
45
佛 手 崖
43
10
3
1
57
3
46
试 剑 石
44
10
3
1
58
3
47
蚂 蟥 涧
43
9
3
2
57
3
48
万 丈 崖
45
9
3
2
59
3
49
二 涧
45
9
3
2
59
3
50
淮 河 顶
45
8
3
2
58
3
51
白 鸽 涧
40
9
2
2
53
3
52
仙 人 石 崖
43
9
2
2
56
3
53
蔡 安 涧
42
9
3
2
56
3
54
孔 雀 沟
42
9
2
2
55
3
55
朝 阳 洞
44
10
2
1
57
3
56
海 天 洞
45
10
3
1
59
3
57
唐 僧 石
45
7
2
1
55
3
58
锁 涧
46
11
3
2
62
3
59
娲 遗 石
46
10
3
1
60
3
60
老 窑 沟
42
9
3
2
56
3
61
糖 梨 沟
42
9
3
2
56
3
62
唐 王 洞
47
8
3
1
59
3
63
瑶 池
42
11
3
2
58
3
64
倒 座 崖
45
11
3
1
61
3
65
青 峰 顶
46
11
3
2
62
3
66
围 屏 山
47
11
3
3
64
3
67
龙 池 涧
46
10
3
2
61
3
68
东 磊 水 库
47
12
3
2
64
3
69
十 丈 岩
43
9
2
2
56
3
70
藏 龙 洞
43
8
3
1
55
3
71
南 鬼 崖
40
8
2
2
52
3
72
神 仙 崖
43
8
2
1
54
3
73
崇 善 银 杏
42
7
2
1
52
3
74
双 石 人
40
8
3
1
52
3
75
香 炉 顶
43
7
3
2
55
3
76
虎 窝 岭
44
8
3
2
57
3
77
乌 龙 潭
43
9
3
2
57
3
78
西 隅 水 库
43
9
3
2
57
3
79
船 石 沟
46
9
3
2
60
3
80
龙 渡
43
9
3
2
57
3
81
龙 山
42
8
3
2
55
3
82
鸡 鸣 山
43
8
3
2
56
3
83
华 盖 山
45
9
3
2
59
3
84
梅 岭
43
10
2
3
58
3
85
蓑 衣 山
40
10
3
3
56
3
86
雁 门 关
43
10
3
2
58
3
87
万 丈 岩
42
10
2
2
56
3
88
后云围屏山
43
9
3
2
57
3
89
后云狼窝顶
43
9
3
3
58
3
90
楸 树 林
46
11
3
3
63
3
91
三 桅 尖
43
11
3
2
59
3
92
仙 人 屋
43
11
3
1
58
3
93
金 刚 石
43
11
2
1
57
3
94
绿 汪
42
11
3
2
58
3
95
狮 怀
44
10
3
2
59
3
96
飞 来 石
45
11
2
1
59
3
97
龙 潭 涧
44
10
2
2
56
3
98
羊 窝 头
43
10
2
2
57
3
99
玉 枕 崖
45
11
3
2
61
3
100
竹 岛
45
8
3
2
58
3
101
张 庄 水 库
41
9
2
2
54
4
102
蜘 蛛 山
40
9
2
2
53
4
103
王 庄 水 库
40
9
2
2
53
4
104
双 龙 水 库
40
9
2
2
53
4
105
西 山
38
7
3
2
50
4
106
聚 马 岭
39
8
2
3
52
4
107
双 磊 石
41
7
2
1
51
4
108
西 秃 龙 岭
38
7
2
2
49
4
109
东 秃 龙 岭
39
7
2
2
50
4
110
神 牛 背
42
8
2
1
53
4
111
镜 台 石
40
9
2
1
52
4
112
朝 阳 水 库
41
9
2
2
54
4
113
天 官 石
43
7
2
2
54
4
114
土 城 顶
39
7
2
2
50
4
115
仙 姑 岭
40
8
3
2
53
4
116
马 腰 岭
38
7
2
2
49
4
117
山东庄水库
45
9
3
2
59
4
118
石 婆 山
40
8
3
2
53
4
119
六 亩 地
40
7
2
2
51
4
120
老君堂银杏
40
7
2
1
50
4
121
沈 山 头
40
7
3
2
52
4
122
梧 桐 沟
41
8
3
2
54
4
123
郭 庄 顶
40
7
3
2
52
4
124
马 棚
39
8
2
2
51
4
125
大 爪 崖
41
7
2
2
52
4
126
北 鬼 崖
40
7
2
2
51
4
127
鹑 鸽 顶
42
6
3
3
54
4
128
大 鹰 嘴
42
6
2
2
52
4
129
大 龙 顶
41
7
3
2
53
4
130
帽 合 岭
41
7
2
2
52
4
131
鹰 游 门
42
5
2
1
50
4
人文景观单元等级表
序号
名 称
景源
价值
环境
水平
利用
条件
规模
范围
总分
等 级
1
东汉摩崖石刻造像群
65
11
4
1
81
1
2
将军崖岩画
67
12
4
1
84
1
3
阿 育 王 塔
65
11
4
1
81
1
4
郁林观石刻
65
8
3
1
77
1
5
三 元 宫
65
11
4
2
82
1
6
延 福 观
62
11
3
2
78
1
7
龙 洞 庵
53
10
4
2
69
2
8
龙 洞 石 刻
54
10
3
1
68
2
9
石 象
60
10
3
1
74
2
10
石棚山石刻群
55
10
3
1
68
2
11
白虎山公园
50
12
4
3
69
2
12
风 门 亭
50
11
3
1
65
2
13
南 天 门
52
11
3
1
67
2
14
九 龙 桥
52
11
3
1
67
2
15
屏 竹 禅 院
49
13
4
1
67
2
16
团 圆 宫
50
11
3
2
66
2
17
玉 皇 阁
52
11
4
2
69
2
18
神 字 王
50
12
3
1
66
2
19
迎 曙 亭
52
11
4
1
68
2
20
遥镇洪流题刻
55
10
3
1
69
2
21
旗 杆 夹
52
9
3
1
65
2
22
西汉界域碑
53
10
3
1
67
2
23
法 起 寺
51
12
3
2
68
2
24
云 门 寺
47
11
3
2
63
3
25
孔子望海雕像
45
9
3
1
58
3
26
秦 之 东 门
56
5
2
1
64
3
27
桃花涧遗址
50
9
3
1
63
3
28
张叔夜题名碑
50
10
2
1
63
3
29
碧 霞 寺
45
10
3
2
60
3
30
二 涧 遗 址
50
9
2
1
62
3
31
唐 王 坝
50
8
2
1
61
3
32
仙 人 桥
46
8
2
1
57
3
33
海 清 寺
46
11
4
3
64
3
34
十 八 盘
45
11
3
2
61
3
35
关 帝 庙
47
9
3
2
61
3
36
塔 林 遗 址
45
8
2
2
57
3
37
茶 庵
47
12
3
1
63
3
38
多 宝 佛 塔
45
10
2
1
58
3
39
毛泽东题刻
45
10
2
1
58
3
40
照 海 亭
45
10
3
1
59
3
41
义 僧 亭
45
11
3
1
60
3
42
墨 香 小 径
42
10
3
2
57
3
43
观 象 台
42
11
3
2
58
3
44
鹿 苑
40
11
3
2
56
3
45
大 圣 山 庄
43
12
4
2
61
3
46
九 孔 桥
44
12
4
1
61
3
47
朝 阳 果 园
43
10
3
2
58
3
48
太白涧石刻
48
10
3
1
62
3
49
丹 霞 寺
43
8
3
2
56
3
50
悟 正 庵
44
11
3
1
59
3
51
子 午 亭
45
10
3
1
59
3
52
邓小平纪念园
45
12
3
2
62
3
53
天 后 宫
44
10
3
2
59
3
54
紫 竹 庵
47
10
3
2
62
4
55
猴 园
39
10
3
2
54
4
56
草 堂 庵
40
8
2
2
52
4
57
玉 带 桥
39
10
3
1
53
4
58
娘 娘 庙
41
8
3
2
54
4
59
金 圣 禅 寺
39
11
2
2
54
4
评价结果汇总如下:
在参评的景观单元中,一级景观单元为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四项的总分在75分以上,计13个,占6.8%;二级景观单元为四项总分在65分以上,计52个,占27.4%;三级景观单元为四项总分在55分以上,计88个,占46.3%;四级景观单元为四项总分在54分以下,计37个,占19.5%。
景观单元等级类型一览表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四 级
合 计
地 景
6
21
41
25
93
水 景
1
13
14
5
33
生 景
0
1
3
1
5
园 景
0
1
3
1
5
建 筑
3
9
17
5
34
胜 迹
3
7
10
0
20
合 计
13
52
88
37
190
六、功能布局
1、功能分区
规划将风景区划分为核心景区、一般景区、旅游服务区、景观协调区四大功能区。具体如下:
1)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区范围内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最集中的,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孔望山游览区、西游境界游览区、玉女峰游览区、东磊游览区、渔湾游览区、大桅尖游览区、连岛游览区、前三岛游览区8个游览区,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18.16%。
2)一般景区
以风景保护、游览观光、科学研究和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并可开展一定形式的休闲活动。包括桃花涧游览区、石棚山游览区、白虎山游览区、大圣湖游览区、丹霞游览区、太白涧游览区、云龙涧游览区、苏文顶游览区、万寿谷游览区、宿城游览区、云门寺游览区、北固山游览区12个游览区,总面积35.81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21.39%。
3)旅游服务区
从完善风景区内旅游功能和旅游组织出发,本规划依托花果山入口、连岛、石棚山入口、东磊、太白涧、宿城水库设置6处集中的旅游服务区。总面积1.92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1.15%。
4)景观协调区
指风景区内除上述三类功能区外的地区,主要为外围的自然山体。景观协调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以上三类区域良好的景观背景,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总面积99.25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59.30%。
七、保护培育
1、分区保护与措施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规划按照资源价值等级大小以及保护利用程度的不同,将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四个层次。
1)一级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 一级保护区内只宜开展观光游览、生态旅游活动。除必要的游赏道路和必须的游览服务设施外,严格禁止建设宾馆、招待所、度假村、培训中心、疗养院、游乐园以及其它与风景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逐步迁出。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保护规定,严格保护景观单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人为破坏和大规模的人为干扰活动。
● 严格控制外来机动交通进入保护区;加强环境绿化,保持景观的自然状态,严格控制游人容量,杜绝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
● 逐步搬迁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净化风景区的游赏空间。
2)二级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 严禁破坏区内的山体、水体、植物被等各种景观元素,保持典型景观格局的完整;控制并减少区内居民点,除少量的景观建筑外,严格控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保护景观的自然特征。
● 加强防护林和风景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控制机动车辆对本区的影响。
● 加强游览组织,控制游客容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安排少量服务设施,但必须按程序严格审批。
3)三级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 严格禁止开山采石,加大封山育林和荒山绿化力度,逐渐消除裸露土层。
● 旅游服务建筑选址、形式、体量、规模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并履行法定的报建审批程序。建筑形式应突出风景建筑特色,宜小、宜散、宜隐,以乡土民居建筑风格为主,使用乡土材料,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以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为准,严禁超标准、超范围建设。
4)外围保护地带的保护措施:
● 与城市相邻的地带应通过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性质,建筑风貌、高度、密度等措施手段,突出风景城市特色,同时不得对风景资源造成不良的视线影响。
● 外围山地保护区内应加强水土保持,并对山上的植被进行抚育和恢复。
2、专项保护
风景区风景资源以山体景观、古树名木、海滨景观、文物古迹以及以名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规划对这些构成风景区主体的资源,在分区保护的基础上,提出相关针对性的要求。
八、景区规划
1、锦屏景区--孔望山游览区、石棚山游览区、白虎山游览区、桃花涧游览区
● 探寻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内涵
● 合理组织游线,展示璀璨文明
● 恢复整体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 沟通田园水系,实现文化休闲
1)以将军崖岩画、汉代摩崖造像和圆雕石象等具有国家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资源特色,建设古天文博物馆和古人类文化陈列馆、佛教、道教文化艺术的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展现中国早期沿海文明历史变迁和佛家、道家、儒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突出古迹探访、文化观瞻为主要游赏内容。
2)对现有水系进行梳理,沟通山下园林寺、双龙、网曈等水库并组织水上游线,连接孔望山、石棚山等山下览区,并结合周边果园和花卉基地,形成开放式的农事休闲区,开展采摘、露营等参与性的游览项目。
3)打通锦屏山南北两侧的车行游览路,并加强游览步道与车行路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游览系统。
4)在白虎山山麓适当地段设置民俗展演区,集中展示古今海州的各类民俗素材,与碧霞寺白虎山庙会一起,营造民俗旅游氛围。
5)改造山上现有的黑松纯林,增加阔叶、色叶树种和花灌木,形成生态群落完善、富于季相变化的针阔混交林。
2、花果山景区--玉女峰游览区、西游境界游览区、渔湾游览区、东磊游览区、大圣湖游览区、太白涧游览区、云龙涧游览区、丹霞游览区
● 强化西游特色,再现神仙胜境
● 梳理历史脉络,突出名山文化
● 构筑山型水景,提升资源品质
● 贯通游览线路,连接特色景区
● 结合资源特点,丰富游览内容
● 疏解景区人口,改善整体环境
1) 深化和挖掘与名著文化相关的景点内容,前山地区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学意境继续完善与《西游记》相关的水帘洞、南天门、团圆宫、玉皇阁、瑶池等景点,提升游览区的品位和内涵。后山地区结合东磊、渔湾幽静自然的风光,展现《镜花缘》绮丽多姿的神话意境和丰富多彩的场景。
2)以三元宫为核心的寺庙建筑集中区,应按照文物部门要求对现状寺庙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新建建筑要求风格统一、体量适当,与周围环境和原有建筑相协调。依托三元崇拜在中国宗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声望,开展国际国内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提高三元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在花果山大道以东,景区入口周边建设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创意文化产业区,设置西游主题文化公园、文化名著展览馆、文化休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纪念品交易中心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