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程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
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第五组课文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处又一处展现着中华文化魅力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们透过这一扇扇窗口去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颐和园》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进入到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颐和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明确本文的游览路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所介绍的景物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大殿、堤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品读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收集颐和园的资料。
2、教师收集颐和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明确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
4、学习并体会课文中描写长廊的部分。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这节课与以前有什么不同?(老师变了,教室变了,还有许多的听课老师)
是的,程老师相信,对于这种新环境,你们一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课上会有各种出色的表现,把我们四()班的风采展示给在座的老师们。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旅游?(请几名学生谈)
(2)板书课题,读题。
过渡: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程老师来向大家推荐一个旅游胜地。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颐”的左边与“臣”字的区别。)
二、欣赏颐和园风光,引出中心句。
过渡:同学们想去颐和园看看吗?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随同作者一起走入颐和园吧!
1、播放课件,教师作简要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始建于公元1750年,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使人看后流连忘返。其构思巧妙,建筑之精,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2、欣赏完颐和园的风光后,感觉园中的景色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引导学生将词写在书本课题后请几名学生说,)(规模宏大,风景优美,如诗如画,景色宜人,气势雄伟)
3、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概括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你把它画下来。(你来回答)(请你坐下,把课文再读一读。谁来帮助她?)
4、出示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句子中哪两个词最能概括出颐和园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丽、大)
(2)你再来读一读。(你真会读书,把文字里含着的意思都读出来了。)
(3) 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一读
(刚才,同学们读书时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接下来,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师:大家 一个个都读得那么认真、投入,那我相信这些生字词肯定也难不倒你们.看!他们都躲到了苹果背后,苹果越大,难度也越大!自主选择,谁敢第一个来挑战 ?
(生选最小的)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一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进了颐和园——有名的长廊。)
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挑战!
(生选3。)师:虽然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但勇气却了不得!这段话中有不少的生字,有信心吗?(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
师:程老师仔细地听了,有一个多音字,你读的很好,请你带大家读读这个词。男生齐读。
继续挑战(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数不清的垂柳)(比较形近字:、栽、载和裁)这里有个三胞胎,仔细瞧瞧,哪儿不同?
(也许同学们对他的朗读不满意,但老师要给他100加星,因为他读得特别认真。你来试试!)指名读,带读,齐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准以下生字:耸、堤、廊、及多音字“佛”。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的真好!这么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作者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去游赏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其实作者的游览路线都藏在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将这些句子画起来,并连起来大声读一读。
2、请小导游汇报游览路线,教师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相机指导“廊”的书写)
3、围绕四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这些动词写出了游览的过程,根据来到不同地方,写出看到的不同景色,这叫移步换景)
4、点拨:这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作者也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向我们介绍颐和园的。(板书: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五、品读长廊部分
过渡:听说颐和园的长廊别具一格,里面还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咱们先到此处去走走瞧瞧,好吗?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优美的朗读带领大家在长廊游赏一番呢?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听了这位小导游的介绍,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长、美)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受长廊的特点。
(1)体会长廊的长
a你能用书上的语言告诉大家长廊有多长吗?(“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b课件出示:这儿有两个句子,读一读,哪个句子好?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师:很显然,书上的句子好,为什么?
(师小结: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的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你们写作时也可以用。(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还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这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你来读!(他读得真好,用心读书的孩子就会有特别的发现)请你读。师引读:长廊真长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出示句子)
c再读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颜色艳丽的)长廊,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做品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希望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能继续使用。
(2)你的感悟呢?课件出示,表现长廊上画美的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生汇报交流。从“都,几千幅”我们知道了长廊内画多,那你读;从“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那两幅画是相同的”,知道画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你来读。
师:这真是图案奇特的长廊!这真是图案丰富的长廊!这真是图案种类繁多的长廊!男女生比赛读。
(3)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课件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生: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路。那请你再读一读。这真是风景宜人的长廊!大家一起读!(手势起,生齐读)
(长廊两旁四季常开不谢的鲜花表现出长廊周围风景美的特点。)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这么美的长廊,使人看了心情舒畅,这就叫神清气爽。“微风从左边——使人神清气爽”,你读,你来!
3、赞长廊。
师:学到这儿,孩子们对长廊的“世界之最”一定有了真切的体会。颐和园的长廊果然名不虚传!游客们走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下,欣赏着横槛上那几千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画,不时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你们听到吗?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长廊吧。请同学们将赞美长廊的话写在第二自然段下方的空白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的颐和园之行暂时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颐和园之旅。
七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用自己从文中积累的语言向父母介绍颐和园的长廊。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游览顺序)
长 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