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展示] 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常考点)。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常考点)。
核心考点一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
货币
产生
产生时间早
比一般等价物晚
是否固定
不固定
固定
联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提醒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一般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用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又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重的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含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原因
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表现
价格
商品流通
点拨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4·大纲全国卷,24
2013·上海高考,19
2011·江苏高考,7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辨别货币的职能。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命题点1 商品的基本属性
解题指导:正确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提醒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典例1 (2014·大纲全国卷)2013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在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使用价值很容易被损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答案 A
解析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获得商品的价值,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因此“商品——货币”的跳跃是最惊险的跳跃,如果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难以实现,企业也无法达到生产的目的,因此A符合题意。
命题点2 货币的职能
解题指导:如何区分货币的职能
职能
作用
关键词语
基本
职能
价值尺度
表现商品的价值
“标价”“价格”
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购买”“买卖”“现场交易”
其他
职能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
“保存”“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
清偿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
“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
典例2 (2013·上海高考)某日报报道,“国际金价继4月12日暴跌4.1%后,4月15日再次出现断崖式跳水,纽约黄金期货价格最低探至每盎司1 356美元,跌幅超过9%。”文中“每盎司黄金1 356美元”表示( )
A.美元的含金量
B.美元在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C.美元充当着黄金交易的“中间人”
D.黄金作为货币在流通
答案 B
解析 盎司是计量(重量)单位,每盎司黄金1 356美元,是指黄金的标价,因此美元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故选B。
1.苹果公司为iPhone和iPad等电子终端提供的应用程序,将近80%需要付费下载,这既拓展了产品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又增加了公司利润。下载应用程序需付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苹果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
B.苹果公司首创了这一商业模式
C.消费者愿意为增加的体验买单
D.程序开发者消耗了脑力和体力
答案 D
解析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项正确。
2.2014年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额为11 375亿元,同比增长4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网上购物过程中( )
①发挥作用的是观念上的货币 ②货币主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 ③起作用的是虚拟货币 ④商品的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网购过程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或虚拟货币,①③不选。
核心考点二 纸币及其流通
1.纸币
产生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
优点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本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提醒 (1)纸币的购买力不是由国家规定的。(2)纸币的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3)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纸币发行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名称
项目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主要表现
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纸币升值,购买力提高
产生原因
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流通速度过快
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
主要危害
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需求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治理办法
根本方法: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宏观政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根本方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宏观政策: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联系
两者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即都是由货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提示 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表示物价总体水平。一般说来,当CPI增幅持续大于3%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4·江苏高考,1
2013·海南高考,1
2013·四川高考,3
2012·新课标全国,12
2011·安徽高考,3
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纸币的本质及优点,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解。主观题往往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考查。
命题点1 纸币
解题指导:如何区分货币与纸币
货币
纸币
区
别
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性质
货币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
联
系
①纸币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形态的演变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③当前,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典例3 201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一枚面额5元的“和”字草书纪念币。材质为黄铜合金,全国发行数量7 000万枚。这枚纪念币( )
①与相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②只可用于收藏,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 ③其购买能力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④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纪念币和等额人民币等值流通,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故入选。②③观点错误,纪念币为黄铜合金,本身有价值,不仅可以用于收藏,还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其购买能力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故排除。
命题点2 纸币的发行量
解题指导:与纸币发行有关的计算
(1)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贬值率=(货币供应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100%。
(3)纸币升值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
(4)通货膨胀率(物价涨幅)=(货币供应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
典例4 (2013·海南高考)2012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3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4%,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 )
A.减少11.8% B.增加11.8%
C.减少16.2% D.增加16.2%
答案 B
解析 直接运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假定2012年待售商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物价水平均为1,则2013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14%)×(1+3%)/(1+5%)≈l.118。所以应比上一年增加11.8%。
命题点3 货币政策
解题指导: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政策
典例5 (2013·四川高考)2013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正回购(央行向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430亿元,这是央行今年第九次开展正回购市场操作。央行正回购的连续实施,其意在于( )
A.调节货币供应,释放通货膨胀压力
B.引导利率下行,激发企业投资需求
C.宽松货币供应,预防经济增速下滑
D.稳定利率水平,保障居民储蓄收益
答案 A
解析 央行正回购的实施,可以回笼资金,相应减少了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了货币供应,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故A当选。央行正回购可以使资金回笼,不会使利率下调,由于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量有所减少,企业投资也会相应减少,故B不选。央行采取措施让货币回笼,属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故C不选。央行这一做法,使资金回笼起不到稳定利率的作用,故D不选。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这就是说( )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额(如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额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额的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市场客观规律决定的,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④错误。
4.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意味着今后央行货币供应既不会大开闸门放水,也不会紧缩以致闹“钱荒”。保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 )
A.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
B.是纸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C.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
D.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的表现
答案 B
解析 保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有利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保持平衡,B项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三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结算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
支票
功能
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种类
一般信用卡和银行信用卡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优点
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减少商品贸易中大量现金结算的麻烦,促进商品贸易,保证结算安全
2.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意 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
(2)汇率
①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②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4·天津高考,3
2014·山东高考,25
2014·海南高考,1
2013·新课标全国 Ⅰ,13
2013·浙江高考,24
2012·江苏高考,34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近年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主要以各国汇率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以计算题的方式考查对汇率变动的理解是这一考点的常见考查方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命题点1 汇率的变化
解题指导:如何判断外汇汇率(币值)的升降
等量A币可以兑换更多的B币,说明A币对B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A币对B币的汇率跌落。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更多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不变
更少
贬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多
不变
贬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少
不变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典例6 (2014·天津高考)根据下图判断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趋势,并据此推断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人民币升值 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人民币升值 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人民币贬值 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D.人民币贬值 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两国汇率兑换比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由图不难看出从2014年1月开始到4月,美元一路升值,人民币贬值,所以A、B两项说法错误;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中国商品的国际价格(用美元表示)下降,因此中国商品出口比原来具有了更大的价格优势,所以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同时人民币贬值意味着用同样多的人民币买不到原来数量的外国商品了,故不利于中国进口商品,D项正确,C项排除。
命题点2 汇率变动的影响
解题指导:怎样理解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典例7 (2014·山东高考)下表所示为2005年和2012年部分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根据表中数据,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与2005年相比,2012年( )
单位:1美元合本币数
年份
货币
2005年
2012年
美元
1.00
1.00
人民币
8.19
6.31
英镑
0.55
0.63
A.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
B.英国企业进口美国商品成本增加
C.英镑相对于美元升值
D.中国商品出口美国更具价格优势
答案 B
解析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的数据。2012年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英镑相对于美元贬值,因此不利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利于英国进口美国商品,故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C项错误,应该是英镑相对于美元贬值;D项错误,中国商品出口美国丧失价格优势。
命题点3 汇率的计算
解题指导:汇率(币值)变化涉及的相关计算
假定1单位甲国货币=M单位乙国货币。
①若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贬值20%,则1单位甲国货币=M×(1-20%)单位乙国货币。
②若甲国货币汇率下降20%,假定1单位甲国货币=N单位乙国货币,可知(M-N)/M=20%,由此得出,N=0.8M,即1单位甲国货币=0.8M单位乙国货币。
③若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升值20%,则1单位甲国货币=M×(1+20%)单位乙国货币。
④若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贬值20%,则1单位甲国货币=M÷(1-20%)单位乙国货币。
典例8 (2013·新课标全国Ⅰ)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签订合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 )
A.下降0.83% 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点为利润率和汇率的关系。利润率=利润/成本。签约时的利润率:(6.32×24-144)÷144×100%=5.33%;交货时的利润率:(6.27×24-144)÷144×100%=4.5%。因此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下降0.83%。
5.下图是一定时期内美元对人民币的走势图,读图可知( )
①美元对人民币先升值后贬值 ②美元对人民币先贬值后升值 ③排除其他因素,2014年2月之后,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增加 ④排除其他因素,2014年2月之后,会导致我国出口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在图中美元对人民币是先贬值后升值,即从2013-01至2014-02表现为1美元能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即美元贬值,2014-02之后则相反,故选②;2014-02以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而选③。答案为C。
6.M国货币一年中对内贬值8%,对美元升值4%(年初汇率为1∶6),则一件一年前国内标价10元的商品,现在( )
A.国内价格为 9.20元,国际市场标价1.59美元
B.国内价格为10.87元,国际市场标价1.73美元
C.国内价格为10.80元,国际市场标价1.87美元
D.国内价格为12.50元,国际市场标价2.17美元
答案 B
解析 国内价格为10÷(1-8%)=10.87元,国际市场价格为10÷6×(1+4%)=1.73美元。
易错点1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区分不清
提醒 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即“先给货,后付款”或“先付款,后给货”。
矫正训练1 王先生在家电超市看中了一台标价5 999元的液晶电视,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了5 000元人民币。这里的“5 999元”和“5 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A.贮藏手段 价值尺度
B.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B,最终支付“5 000元”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看到题干有“支付”字样就理解为支付手段。
易错点2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
提醒 通货膨胀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货币贬值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发行的货币量。
矫正训练2 假定2014年9月用1 000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00件甲商品,但此后物价一路上涨,到2015年5月,用1 000元人民币只能买80件甲商品。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货币贬值________,物价上涨________( )
A.25% 20% B.20% 20%
C.20% 25% D.25% 25%
答案 C
解析 2014年9月甲商品价格为10元,2015年5月甲商品价格为12.5元。货币贬值率=(12.5-10)/12.5=20%,物价上涨率=(12.5-10)/10=25%。
易错点3 使用信用卡可以增加我国货币需求量
提醒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货币需求量无关。
矫正训练3 (2014·江苏高考)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列选项中,使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有( )
①人民币流通速度下降 ②信用卡的广泛使用 ③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 ④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的知识。题眼是“使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有”。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人民币流通速度下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①正确;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不会导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②排除;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会增加人民币的国际需求量,③正确;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变,④错误。
易错点4 把本币汇率与外币汇率混同
提醒 汇率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币单位叫本币汇率,二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单位叫外币汇率。外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反向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升,相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跌落。
矫正训练4 (2010·江苏高考)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 )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把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混同。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减少说明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完善机制 稳定汇率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涨跌交替的双向波动态势。①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势头有增无减,自2005年新一轮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30%。2014年伊始,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掉头向下态势,截至2014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1528元/美元,较年初贬值538个基点。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央行将“明显”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③我们希望汇率能通过改革,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④同时,我们将允许市场供求在决定汇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以及增加汇率弹性上,起到更大作用。”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市场预期等。
信息点② 汇率的变化对进出口贸易有重大影响,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会提高,导致出口压力增大;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有利于增加进口。相反,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信息点③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信息点④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命题猜想]
当前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等日益成为国家及国际关注的焦点,是高考命题背景的长效热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等都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背景。
[命题预测]
1.2014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表(100美元兑换人民币)如下。这一材料说明( )
2014年6月8日
2014年10月8日
624.98元
614.93元
A.美元汇率升高 B.人民币贬值
C.人民币汇率升高 D.美元升值
答案 C
2.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自2014年9月30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人民币和欧元直接交易能够( )
①客观反映人民币供求,促使人民币升值 ②增进人民币自由流通,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③提高人民币汇率,吸引欧洲人来中国旅游
④降低人民币与欧元之间的兑换成本,促进双边贸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3.(2014·海南高考)2014年1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幅上升至6.095,创下历史新高。某制鞋企业的董事长刘某某表示:人民币升值以及工人工资的大幅上涨,让自己企业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如果人民币再涨,我也只能把厂搬到越南去。由此可见( )
①汇率变动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②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劳动力成本影响 ③越南的投资环境比中国完善优越 ④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成效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化会通过影响对外贸易,改变国际收支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①符合题意;工人工资的大幅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故②符合题意;③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
练出高分
A组 基础强化
1.为了密切家校联系,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讯通服务。家长都成了校讯通的客户,通过定制校讯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信息、学校的各项通知等。材料中的“校讯通短信服务”( )
A.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B.不是商品,因为它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不是商品,因为它不用于交换
答案 C
解析 校讯通短信服务是商品,校讯通短信有使用价值,为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信息、学校的各项通知提供服务,同时校讯通短信又付出了人的劳动,具有价值。
2.“绿色、健康、环保”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服装市场,面料健康环保、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废弃以后能够回收利用的绿色服装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热销的商品。绿色商品之所以热销,是因为( )
A.其使用价值能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B.其凝结了较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C.其具有较高的价值
D.其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
答案 A
解析 绿色商品“绿色、健康、环保”,更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所以热销,选A。B、C是商品价格高的原因;D说法错误。
3.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表明( )
①金银具有货币的一切职能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④金银适宜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阐述的是金银出现时并不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的,“货币天然是金银”阐述的是因为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最后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因此答案为D。①表述不合理,混淆了金银与货币的界线;②与题意无关。
4.(2014·新课标全国Ⅱ)劳动价值论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以后。下列关于价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流通中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流通中货币的多少决定的 ②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③价格是商品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④价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流通中商品价格的高低是受流通中货币的多少影响的,不是决定的,①观点错误,故A和B都错;价格是商品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不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无法比较大小,所以③排除,答案选D。
5.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认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定性与强制性的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比特币之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比特币不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B.比特币没有以国家信用作担保
C.比特币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
D.比特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
答案 C
解析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能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故从根源上来说,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6.假定某国今年待售商品为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200元,一年内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为5次,若要将物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今年货币的发行量应( )
A.不少于800亿元 B.不少于840亿元
C.不超过840亿元 D.不超过800亿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今年货币发行量应为20亿×200÷5=800亿元,当物价涨幅为5%时,实际发行量应为X,则(X-800)÷800=5%,则X=840亿元,若要将物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今年货币的发行量应不超过840亿元,故C正确。
2015年的春运,网络预订车票已调整为提前2个月开始预售。据此回答7~8题。
7.网购系统显示:沪宁高铁一等座220元,二等座140元。在这里的货币( )
A.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B.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C.必须是现实货币
D.可能是虚拟货币
答案 B
8.小王从网上成功预订了一张火车票,确认购买资格后,即从其提供的银行卡上扣除车票费用。这种结算方式( )
A.增加了运输部门利润
B.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
C.降低了该商品的价值
D.减少现金使用、方便消费
答案 D
解析 题目考查信用卡的优点,D项符合题意。
B组 能力提升
9.2014年10月5日,1美元兑换6.1385元人民币。而2013年10月15日,1美元兑换6.1074元人民币。这表明( )
A.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人民币不断贬值
B.美元汇率不断降低,美元不断升值
C.对去美国务工的人来说,就等于工资增加了
D.这不利于我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发展
答案 C
解析 2014年与2013年相比,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A、B、D说法错误。C正确。
10.同等价位的商品,消费者往往关注其功能和质量;相同功能和质量的商品,消费者往往关注其价格。这是因为( )
A.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C.质量和价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D.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答案 D
11.小王从企业领取了2015年1月份的4 000元工资后,用380元在天猫购买了一件打折羊毛衫,该羊毛衫原标价为人民币500元。在这里,4 000元、380元、500元分别执行的职能是( )
A.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小王领取的4 000元工资是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小王用380元购买了一件打折羊毛衫,在这里380元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在履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羊毛衫原标价为人民币500元,在这里500元是该商品的价格,是货币在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12.2014年2月19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美元=6.0749;2014年9月26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美元=6.1508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这种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是(图中虚线表示变化后的状况)(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看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提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不利于进口。
13.某校高三(2)班学生就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
同学甲: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商品生产者经常要出售自己的商品换取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同学乙:人民币的作用这么大,国家可以多发行一些人民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学丙:人民币发行多了不好,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
针对上述问题,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人民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
(2)请你对同学乙和丙的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能在市场上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人民币的这种作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2)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但不能随意印发,它的发行量受货币发行规律的制约,如果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发人民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同时,纸币还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及时售出,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币的发行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乙、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解析 本题考查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解答时要注意辩证分析乙、丙两位同学的观点。
14.下面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人民币/外币)
人民币元/100外币
2012年7月25日
2014年7月28日
外币(100)
中间价(人民币)
中间价(人民币)
美元
633.39
618.75
欧元
768.08
831.32
日元
8.1086
6.07
(1)对比表中不同时期,外汇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
(2)在不考虑运输成本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上面所提供的外汇牌价表为依据,某企业若要选择产品的出口国,你认为哪个国家或地区比较有利?并简述理由。
答案 (1)美元对人民币、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了,因为用同样多的美元和日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2)该企业出口欧元区或欧洲比较有利,因为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这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在欧元区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增加产品的出口量。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明确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产品的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