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野藤先生.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6440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藤先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野藤先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主备人:刘曼姝 一、整体感知 1.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 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  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品味探究 1.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 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 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诘责( ) 凄然( ) 教诲( ) 瞥 见( ) 抑扬顿挫( )  2、解释加点的字。 油光可鉴 ( ) 好意难却( ) 杳无消息 ( ) 深恶痛疾( ) 毫不介意 ( ) 出言不逊( ) 3、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②实在标志极了 ③居然睡安稳了 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4、本文写的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是 ① ②  ③ ④  这些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是 ① ②  ③ ④  5、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掌握的词语有 等,修辞手法有 等,描写手法有 。  五、布置作业: 抄写并解释课后词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理解人物 藤野先生: 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 (                       ) C、 (                           ) D、 (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 鲁迅先生 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2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3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 的人,因此                              成为了我们这课的暗的线索. 二、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重点突破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议论从 到 抒情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二、阅读·感悟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2.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3.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文中省略号的意义是( );冒号引号表示的意义是( )。   5.“缓慢”修饰声调的( ),“顿挫”修饰了声调的( )。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6.①句、③句中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什么感情?(分别用两个词概括)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二、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三、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    ]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为下边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一)《藤野先生》的体裁是 ( )。   A 抒情散文 B 叙事散文 C 说理散文 D 散文诗  (二)叙事散文和短篇小说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小说篇幅长而散文篇幅短。 B 小说故事性比散文强。   C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创作方法上比小说有更多的自由。   D 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般是虚构的。  (三)《藤野先生》的主题是      ( )   A 赞扬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B 表现作者献身祖国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C 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四)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五)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六)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 五、课后作业 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