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口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新河县新河镇中学 牛会芳
学习目标:
1.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作用。
2.理解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3.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作用。
2.理解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表演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学习《口技》,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疏通了文义,积累了本课的文言词语,梳理了文章的层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我先给大家表演读一遍,大家可以在心里默默跟读,让我们一起回温一下课文内容。
出示PPT 1 (师配图朗读)
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师以朗读的方式明确)
二、问题探究
(一)探究问题 1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谁能回答我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
问题1:文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指名学生解答问题,根据学生的解答,师板书“善”。
明确:文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善”。这一句交代了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超。
(二)、探究问题 2、问题 3
师:作者是怎么刻画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找到答案,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交流汇报。(课件出示问题2、问题3)
问题2: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些生活情景?效果怎样(即听众反应)?请分别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和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小组讨论这些描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问题 3: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清楚地交代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道具,这样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各学习小组针对这几个问题探讨交流一下,现在开始
1、学生分小组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汇报问题2:
生交流汇报……
师引导学生明确并总结:
师: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些生活情景?效果怎样(即听众反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口技表演者模拟了一家四口深夜梦中惊醒的过程;又由醒入睡的过程;从失火到救火的情景。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应。)
师:从这三个场景中你们画出了哪些描摹音响和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场面一:描摹音响:犬吠 、欠伸 、夫呓语 、 儿啼 、妇呜、 夫叱(一时齐发)
声音特点: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场面二:描摹音响 :齁声 、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声音特点: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场面三:描摹音响:大呼 、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声音特点:忽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多而杂。
场面一听众反应:“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场面二听众反应:“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场面三听众反应:“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师:这些描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表演过程中描摹的音响运用了正面描写
表演过程中听众的反应运用了侧面描写
(2)交流汇报问题 3:
师: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清楚地交代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道具,这样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中心,极言道具之简单,有力地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文中对道具的描写谁能判断一下属于什么描写?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侧面描写)
师:谁能总结一下什么叫正面描写,什么叫侧面描写?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略)
三、概括文章主旨
师:结合刚才的赏析,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本文主旨。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文章主旨(边总结边完成板书)
四、当堂检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如何
1、课件出示《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判断该段选文中以下各句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并填入括号中:
①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
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
五、布置作业:
拓展链接阅读蒲松龄《口技》
师:蒲松龄《口技》通过记叙一位擅长口技的女子借助口技之术,替人看病谋生的故事.讽刺她医术平庸,赞扬擅长口技的女子技艺高超.同学们课下自学一下,比较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六、陪学生一起感悟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文中口技表演者真正的表演?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
七、板书设计:
口 技
林嗣环(清代)
表演道具少,简单
善 描摹声音多,复杂
观众反应真,热烈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