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赵普配套练习(50分)
1.根据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5分)
(1)晚年________,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________。
(3)宋初,在相位者多________,普________,未有其比。
(4)宋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
(5)读书给赵普带来的益处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B.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阖户启箧取书”细节中的一个“阖”字,表明赵普闭门谢客、刻苦读书的精神。
C.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写赵普为国推荐人才的决心和耐心,又描写了“补缀旧纸”这一生动感人的细节。
D.赵普死后,发现箱子有一部《论语》。这一细节表明他平时手不释卷所读之书就是《论语》。后人称誉他“半襄阳《论语》治天下”是有根据的。
E.在“奏荐人才”的描写中,主要通过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来表现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2分)
答:
4.赵普的“处决如流”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5.文章的第二节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2分)
答:
6.赏析“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分)
答:
7.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2分)
答:
8.“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9.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
10.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2分)
答:
1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1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抓重点动词来分析)(3分)
答:
13.作者叙述赵普这则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突出了他什么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4.请举例说明本文“叙事简洁,不用冗笔”的写作特点。(2分)
答:
15.试举例说明文中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的。(2分)
答:
16.从文中简洁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17.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3分)
答:
18.学习了本文,你从赵普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请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谈谈。(2分)
答:
19.赵普为国奏荐人才不惜触怒龙颜,但是作者又写他“虽多忌克”,这不是有损于他的形象吗?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答:
20.学习完《赵普》后,班里举行了“选举心中最伟大的具有‘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圣贤人物”活动。有人列出了以下选项,你选择的是哪位?理由是什么?请在班会上陈述。(2分)
A.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B.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屈原——汩罗江自沉,以身报国
D.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选择:( )
理由:
21.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也不必学习那么多知识,而只研究透彻《论语》就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少于30字)(4分)
1.(1)手不释卷(2)以天下事为己任(3)龌龊;刚毅果断(4)普少习吏事,寡学术。(5)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2.E
3.答:“阖”、“启”、“取”“读”上承“劝”,下启“处决如流”,一连串连贯的动作描写,写出赵普为国勤奋读书的精神。
4.答:既反映了赵普读书的效果,又写出了赵普学以致用的精神。
5.答:文章第二节采用了概括介绍与具体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6.答:这句话是对赵普为人的客观评价。既体现出其观点,也概括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引出下文奏荐人才的故事。
7.答:细节描写有“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这些细节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举荐人才,表现了他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和刚毅果断的品行风格。
8.答:(1)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定是个可用之才。(2)
说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9.答:(1)年少时就任要职,为国效力;(2)年老时刻苦读书,从收中寻求治国安民的方法;(3)为了给国家举贤,不惜冒着惹怒圣上的危险一次次举荐。
10.答:本文写了赵普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这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以天下为事为己任11.答:赵普尽管他有忌妒刻薄的缺点,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读书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知人善任,做事刚毅果断,是一个做事持之以恒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同时他的身上又有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一奏不行,再复奏,复奏未果,又三奏,三奏未通又四奏)
12.答:(1)如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
(2)写太祖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已足以表明怒的程度了,再加上一个“掷”字,就不难想象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了。
(3)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跪而拾之”这一细节生动感人,被太祖撕碎的奏牍,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写邮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坚定执著。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13.答:主要运用了反复、对比、白描、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突出了赵普为人深沉,能以天下为己任的特点。
14.答:(1)写太祖的“不用”、“亦不用”主“卒用”,总共才七个字,省去了若干对话和过程,真可谓惜墨如金。(2)通篇没有说明赵普所荐者何人,为何荐此人,而把笔墨医治在一奏、二奏、三奏、四奏上,通过“复奏如初”反映了他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15.答:(1)把年轻时的赵普“寡学术”与年老时的赵普“手不释卷”进行对比,突出赵普为国勤奋读书的精神;(2)把其他在相位者与赵普进行对比,突出赵普的刚毅果断
16.答:勤奋读书,善于学习,敢于触怒皇帝,冒死推荐人才,以天下为己任。
17.答:1、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典故: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凿壁借光 韦编三绝 目不窥园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磨穿铁砚 圆木警枕 幼学不厌 朝乾夕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囊茧照读 悬梁刺股 仰屋著书 映月读书
2、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事例:
(1)范仲淹,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2)文天祥,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右臣相。元军大举进攻宋朝,文天祥带兵奋起抗战,终不敌被俘。元朝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至死不降,最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3、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名句有哪些?
(1)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陆游《书愤》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独漉篇》
(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答:首先从学习方面可获得的启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以致用,读书要读得精要。二是学习态度: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先天不足后天补,要下定决心努力。三是从赵普身上获得的学习感悟: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功的必由之路;只要端正态度努力学习,一个即使基础很差,也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水平。
其次从生活方面可获得的启示有:学习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学习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遇事沉着镇定的品质。
19.答:作为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赵普也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但正是这一缺点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可信,也符合史家“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看人应看主流、长处,应看到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唯才是举的优点。这样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本文也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既写出了真实的赵普,又突出了他的爱国之情,反而使他的形象更高大。
20.答:示例一:选A理由:赵普忧国忧民,在政事上一直勤勤恳恳,到了晚年仍不忘学习来提高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是活生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例子。
示例二:选B理由: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警示着后人,他也用卓越的政绩表明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报负。
21.答:示例一:当然不能。《论语》里虽然包含了学习、做人、处事、治国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孔子一生思想理论的精华,但是这些理论只能充实我们的思想,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不能仅凭它们就想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立足。我们必须用大量的文化知识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将来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示例二:赵普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他工作的目的和方向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用到实际中来,这就是赵普只用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的原因。而我们不是古代的官吏,即使以后从政也不仅仅是一部《论语》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复合型人才,所以,只研究透彻《论语》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可笑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