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岳阳漏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14249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漏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阳漏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教案 城镇初中 张俊霞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