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13《总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授课时间: 2012.
班级 姓名
学习内容:书第97-99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整理练习
名称
图形
字母意义
特征
a ( )
四条边( ),
四个角( )。
a ( )
b( )
( )组对边分别( )且( ),四个角都是( )。
a( )
h( )
( )组对边分别( )且( )。
a ( )
h ( )
有( )条边和( )个角,且两边之和( )第三边。
a ( )
b ( )
h ( )
( )一组对边平行。
O ( )
r ( )
d ( )
( )一圆内所有( )、所有( )分别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倍。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⑴一个三角形,如果其中两个角度数之和等于第三个角,那么这是一个( )三角形。
⑵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和是( )。
⑶正方形是特殊的( ),长方形是特殊的( )。
⑷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 )的线段叫做( );同一圆内,直径的一半是( )。圆心决定了圆的( ),( )决定了圆的大小。
⑸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也可以拼成一个( )。两个完全重合的等腰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
⑹工人叔叔把电线杆上的线架和自行车架子做成三角形,这是应用了三角形具有( )的特性;而推拉式防盗门则是由许多小平行四边形组成,这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 )的特性。
三、重点练习
1、平面图形
⑴分一分。
第一类:( )
第二类:( )
⑵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
2、三角形:
⑴分一分。
按角分 按边分
⑵下面3个三角形都被一张纸条遮住了一部分,①是( )三角形;②是( )三角形;③可能是( )三角形,可能是( )三角形,也可能是( )三角形。
⑶辩一辩:
①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②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③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
⑷围一个等腰三角形,你可以选择下图中的( )、( )和( )号小棒。因为
① ② ③ ④
3、四边形
⑴分一分
⑵判断:
①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②长方形的4条边长也可能相等。…………( )
4、圆
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并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⑴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6°,另一个锐角是( )°。
⑵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顶角是( )°。
⑶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比是2:4:3,最大的角是( )°
⑷如果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a:1:2,当a=( )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a=( )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⑸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比是( ),圆的半径与周长的比值是( )。(得数保留л)
2、选择题。
⑴下面的图形中,( )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A、半圆 B、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五边形
⑵用三根整厘米数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一根长15厘米,另一根长7厘米,第三根最长可能是( )厘米。
A、9 B、18 C、10 D、21
⑶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B、最大的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C、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D、三个角都是70°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⑷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角之间的距离是圆的( )。
A、直径 B、半径 C、周长 D、面积
⑸把一个平形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总是相等的。
A、面积 B、周长 C、高 D、上、下两底的和
3、判断:
⑴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
⑵当梯形中有两个角是直角时,它就成为一个长方形。………………( )
⑶圆内最长的线度是周长。………………( )
⑷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
⑸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4、画出下面各图形底边上的高。
5、把六边形分割成6个大小相等,
形状相同的图形。
6、寻找规律,完成表格。
名称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
N边形
边数
3
4
5
……
N
内角和
7、右图是一个长方形框架,上面有4枚钉子。在钉子间拉
上6条线后,框架内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你知道它们各是什
么三角形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