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4.8综合与实践《进球线路与最佳射门角》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合肥市第56中学
课名
进球线路与最佳射门角
教师姓名
王军
学科(版本)
沪科版
章节
24.8
学时
一课时
年级
九年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射门点、射门角和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的概念。通过实际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带球跑动线路与最佳射门角之间的联系。
2.掌握带球跑动线路与球门平行时,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的确定和证明。
3.探究带球跑动线路与球门垂直时,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的确定和相关结论的探究。
三、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完24章《圆》后,对圆的确定,圆周角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已经掌握,为本节探究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带球跑动线路与球门垂直时,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的确定和相关结论的探究为本节课的重难点。解决方法是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确定最佳射门点位置,验证相关结论的正确性。
五、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引
入
1.教师展示一副射门图片,什么是射门点?什么是射门角?
2.对比两幅图片,观察运动员拿到球时便射门和带球跑动一段距离射门时,哪种进球可能性大?为什么?
1.观察图片,得出射门点和射门角的概念。
2.对比观察的找出射门角由小变大,所以进球可能性大。
通过实际情景引导,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
导
探
究
1.线路与球门平行时,运动员带球在上来回跑动时,探究:
⑴射门角有什么变化规律?【射门角由左边或右边逐渐向球门中心靠近时,射门角逐渐增大】
⑵在什么位置时射门角最大?
【点C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的交点上时,射门角最大】
2.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得出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概念。
3.根据最佳射门点的位置,证明最佳射门角最大。
4.思考:以一般射门点和球门构造的圆中,最佳射门角仍是最大吗?
1.学生利用画图工具在已知图形上探究。
2.学生观察几何画板演示,理解最佳射门点、最佳射门角概念。
3.学生阅读课本63页,用几何语言证明,并说出依据。
4.学生根据教师构造图形,小组交流讨论,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利用画图基础上进行验证,同时为下一步进行论证提供直观图形和证明思路。
通过说理,认识圆内角、圆外角概念、与圆周角的关系。
合
作
探
究
问题1:如图,当运动员直向跑动时,球门与直线垂直,点是运动员的位置。
⑴作出过三点的圆,猜想当点在直线上移动时,直线与该圆的位置关系;
⑵当直线与该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时,∠是直线上的最佳射门角;
⑶已知,,当点是直线上的最佳射门点时,求的长。
①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教师补充弦切角定理)
②图中有相似三角形吗?
⑷向左平移直线到直线,观察直线上的最佳射门角与直线上的最佳射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
⑴学生作图探究:直线与该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相切
⑵学生根据两种位置关系通过度量发现结论。
⑶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证明、、的数量关系。
⑷学生作图探究
学生通过合作尽快发现结论,但结论较难,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和计算功能进行验证,从而突破难点
自
主
探
究
问题2:如图,当运动员直向跑动时,直线垂直穿过球门,点是运动员的位置。
⑴∠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⑵当直线还有没有最佳射门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画草图发现归纳出结论。
学生通过前面探究已经掌握判断的方法,可以独立找出结论
典
例
分
析
例题:在足球比赛场上,甲、乙两名队员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MN进攻.当甲带球部到A点时,乙随后冲到B点,如图所示,此时甲是自己直接射门好,还是迅速将球回传给乙,让乙射门好呢?为什么?(不考虑其他因素)
学生通过图形证明∠=∠>∠。
会运用比较射门角的大小来决定射门的策略
小
结
欣
赏
1.说一说
学习了本节课,你想对自己说,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有什么疑惑?对同学说,有什么温馨提示?
2. 足球射门视频欣赏
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及时总结回顾、学会归纳
感受所学知识在比赛中的应用
延
伸
拓
展
问题3:对运动员斜向跑动时进行相关探究,或自选一个问题探究。
问题4:与同学合作,将探究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并检验你得到的结论是否与足球运动的实际相符合。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养成保持探究的习惯
教学效果及反思:
效果:
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使用几何画板的操作按钮、度量、超链接等功能的结合。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人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更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这是以前可望不可及的。加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的内容相当于以前一个半课时的教学量,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方法,,而且进行了拓展与创作,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与创作能力,反馈效果好。
反思:
本届课是沪科版九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这种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环节都处于探求摸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供参考,我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和理念,完成本节课教学设计并试上一节课,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前就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准备中去。为了让学生能更多方面的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要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从学生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出,老师准备的课件,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所查到的资料,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学生乐于自己动手一步一步深入到要研究的问题中去,为活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会经历思考、查找、整理、操作,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课前准备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教育自己的过程,对实际问题了解的越全面,越深刻,越便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放手让学生参与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从学生的报告中我们能看出,学生从开始的害怕到逐步消除恐惧,胜任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即使错了,也能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纠正,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平时课堂上不积极的同学都开始了积极发言。而且,在学生独自完成调查过程后,“我们体会到了调查的重要性,了解了做调查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虽然没有把他体会的重要性和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但还是能从中看出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动手操作经验,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三、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学习他人的优点,调整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在报告中就写到:在合作与交流的气氛中,“渐渐地忘却了紧张,不再拘谨,勇敢地发言了”。反映了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着倾听,表达,弥补着知识的不足,能力的不足。
四、在结果展示后形成反思意识。无论你是否解决了问题,你都要反思自己所参与的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成功,那么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成功更有学习价值,如果你成功了,再回头看看你所走过的路,一定有值得你深入思考的地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样,“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处处有值得总结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和提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