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去蔽-回到语文的春天里.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13150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蔽-回到语文的春天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去蔽-回到语文的春天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去蔽,回到语文的春天里 ——《孔子游春》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 执教:王崧舟     品读:林志芳   一、千古一“老师” 师:(屏幕出示课题)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要学的《孔子游春》是一篇新编的历史故事。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 师:没错,是孔子。其实题目当中出现的人名往往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这需要我们在接下去的阅读当中特别留心。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题目,注意把主人公突出出来。 生:(齐读课题,“孔子”二字自觉重读)孔子游春。 师:真好!再来一次! 生:(齐读)孔子游春。 【朗读课题,突出“孔子”。在课的开始,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轻轻提醒学生: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用心感知孔子的温度。】 师:我知道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孔子游春》这个故事当中,孔子并不是一个泛泛的人物,他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故事当中的。大家一定还记得故事的开头,当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动情地望着泗水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生:(朗读句子) 师:你们看,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是老师。 师:没错,是老师。(板书:老师)我们继续看,在故事的进行当中,当弟子们问孔子在看什么,孔子说在看水的时候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很好!你们看,在弟子们的话中,孔子的身份也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也是老师。 师:很好!我们继续看。那是在故事的结尾,当孔子了解了颜回的志向之后,课文又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颜回啊,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好的,你们看,在孔子自己说的话中,也承认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也承认自己是老师。 师:是的,也是老师!所以,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故事从开头到中间,从中间到结尾,孔子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齐)老师。 师:(板书:老师) 师:是的,老师。老师这个身份我们非常熟悉,我们天天在称呼老师,天天在跟老师接触,那么,课文当中的孔子,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课初始,王老师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巧妙提取了三个关键句,提醒学生发现和关注:无论是在故事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无论是在弟子的称呼中还是孔子自己的话里,孔子的身份都是“老师”。同时,这三个关键句恰好从“观水”“谈水”“言志”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回顾了课文大意。 就这样,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走来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褪去,一起褪去的还有“教育家”“思想家”的光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孔子,只是一个“老师”。这样的身份真是朴素之极又贴切之极。 当孔子的身份“还原”为“老师”,后面对“课堂”“课文”“课题”的品读就自然地像与孩子们“话家常”。】      二、天地一“课堂”   师:大家知道,老师平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们上课,就像我现在给大家上课一样。既然要上课,就得有课堂。(板书:课堂)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孔子的“课堂”在哪里?找到之后,在旁边写上“课堂”两个字。 (学生按要求浏览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孔子的“课堂”,请! 生:(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生: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 师:没错,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请你再找一找,有一段文字具体地描写了这个“课堂”,谁找到了? 生:(读)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真好!这是孔子的“课堂”,它就在泗水河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课堂”,好吗? (屏幕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 师:我很奇怪,真的很奇怪,你们刚才读的这是课堂吗?孩子们,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书桌,没有黑板。 师:对!书桌没有,黑板也没有!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凳子。 师:凳子也没有,就是!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书本。 师:连书本都没有!你说这叫“课堂”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到底是不是“课堂”? (学生再次齐读对应段落) 师:瞧,真是奇怪!孔子的“课堂”没有黑板,孔子的“课堂”没有课桌,孔子的“课堂”没有讲台、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孔子的“课堂”甚至连书本都没有! 【“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这一比,照出的是学生对常规课堂的经验与理解。】 师:然而,你们仔细看,孔子的课堂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它有什么? 生: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它有优美的环境。 师:你能具体地说吗?比如它有—— 生:它有“桃红柳绿”…… 师:对!它有“桃红柳绿”,再看,它有—— 生:它还有“习习的春风”。 师:它有“习习的春风”,它还有—— 生:它有“草色青青”。 生:它有“茂密的森林”。 生:它还有优美的“琴声”。 师:是的!那是“习习的春风”。孔子的“课堂”竟然有这些!你说,这课堂怎不让人奇怪!是的,这课堂太特别了!你们看,阳光—— (屏幕出示:阳光普照  泗水欢腾  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生:(自然跟读)普照! 师:泗水—— 生:(自然跟读)欢腾! 师:桃红—— 生:(自然跟读)柳绿! 师:草色—— 生:(自然跟读)青青! 师:这课堂太美了!这里有—— (屏幕依次出示: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 生:(齐读)广袤的大地。 师:这里有—— 生:(齐读)茂密的森林。 师:这里有—— 生:(齐读)温暖的太阳。 师:这里有—— 生:(齐读)和煦的轻风。 【“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有什么?”这一比,照出的是孔子“课堂”的美丽与诗意。】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浮想联翩呀! (屏幕出示: 大自然——伟大的母亲 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甜蜜的絮语) 师:看,大自然多像一位—— 生:(自然跟读)伟大的母亲。 师:广袤的大地是她—— 生:(自然跟读)宽广的胸怀。 师:茂密的森林是她—— 生:(自然跟读)飘逸的长发。 师:温暖的太阳是她—— 生:(自然跟读)明亮的眸子。 师:和煦的轻风是她—— 生:(自然跟读)甜蜜的絮语。 师:这课堂多像一幅画啊!这课堂多像一首诗啊! (屏幕再次出示描写孔子“课堂”的相应文字,如诗歌般分行排列,师生合作,再次朗读。) 【自然引读,悄悄触及这段文字写作的“秘妙”。 声声诵读是对内容的感知,对词语的积累,也是教师课堂叙事的手段,它层层晕染,荡开课的“境”与“场”。】 师: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置身在这样的“课堂”里,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心情会如何? 生:我早就已经陶醉在这美丽的“课堂”里了! 师:好一个“早就陶醉”!是的,我跟你一样,也陶醉了! 生:我的心情会十分舒畅,因为这里环境优美! 师:是啊!这样的环境自然会让人心情舒畅!而你的感受和心情是—— 生:我会心旷神怡。 师:你会心旷神怡!哎呀,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孩子们,那就让我们带着享受,带着愉悦,带着心旷神怡,走进孔子的课堂。—— (优美的音乐缓缓响起,在笛声中,古琴声中,学生配乐朗读描写孔子“课堂”的文字,入情入境。)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陶醉啊!这样的课堂不仅在我们的眼前,也在我们的心中!看,阳光—— 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自然接背描写孔子“课堂”的句子。)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课境层层推进,两千五百年前泗水的那个春天再现——不仅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也悄悄进入孩子们的心里。 原来,背诵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然。】 师:这如诗如画的课堂啊!那是孔子的课堂!而这个课堂,一半是我们看到的,另一半却是我们想到的。现在,请你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一一对应起来。请你完成课堂练习一。 (屏幕出示练习内容: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 看到          ,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 (学生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填空练习,充分感知这段文字写作的“秘妙”。】 师:好的,谁能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联系起来。读一读。 生(声音急促地):习习的春风——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 师:不着急,孩子,慢慢地读。 生:(稍顿,从容地)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宽广的胸怀;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飘逸的长发;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明亮的眸子;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甜蜜的絮语。 师:完全正确!真好!  【“不着急,孩子,慢慢地读。”现场中的那个女孩稍有紧张,王老师走上前轻声地安慰。孩子,与那个答案是否正确相比,老师更看重的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享受了轻松与愉悦。】 师:(屏幕出示练习答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体会“看到的”和“想到的”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生:(齐读)优美的琴声。 师: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 生:(齐读)宽广的胸怀。 师: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生:(齐读)飘逸的长发。 师: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 生:(齐读)明亮的眸子。 师: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生:(齐读)甜蜜的絮语。 师:多美的课堂!我们光看到这样的课堂:习习的春风,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还有和煦的轻风,就已经够美的了!当由这样的课堂再想到那宽广的胸怀,明亮的眸子,飘逸的长发,还有那甜蜜的絮语的时候,这课堂更是美上加美! 【发现写作的“秘妙”还不够,还要点明这样写的好处。】 师:请问,这是谁的课堂? 生(齐答):孔子的课堂。 师: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喜欢。 师:向往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向往。 【从眼中的“课堂”到心中的“课堂”,从眼中的文字到心中的文字。从词语至短语至句子,从感悟到理解、积累、运用。学习的发生如春风拂面无形,如春雨润物无声。 在这一板块中,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孔子的“课堂”与普通的课堂相比较,感受孔子的“境教”。孩子们在反复的对话与诵读中,不知不觉,入情入境,仿佛置身于泗水河边,微风吹来,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天地一课堂。 教学中,王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这样的课堂太特别了!”“这样的课堂怎不令人奇怪!”是啊,在今天看来,孔子的“课堂”太诗意、太美妙、太奇特了!但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教育本来没有“课堂”,或者说“课堂”本来没有“围墙”,是我们自己给教育筑起了“围墙”。 王老师大约也想拆掉这“围墙”,动人的音乐、清新的图画、琅琅的书声、和谐的对话、入情的想象,这美好的课境,不正如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   三、流水一“篇章”   师:但是要上课,光有课堂是不够的。至少,还要有一篇课文。(板书:课文)孩子们,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孔子的“课文”又在哪里?找到之后在旁边写上“课文”两个字。 (学生按要求浏览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读一读你找到的课文。 生:(投入朗读)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师:太对了,太好了!你们知道他最打动我的是什么?不是他的声音,而是他读书时候那一份全神贯注的表情,真好!孩子们,请看,这就是我们在课文当中找到的孔子给弟子们准备的那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五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齐读。) 师:关于“水”这篇课文,孔子说了些什么? 想了些什么?你能够读懂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你静静地默读这篇“课文”,在读懂的地方,你可以写一点批注,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一句话都可以。 (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 【“静故了群动”。面对理解的难点,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浏览,默读,批注,观照的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这篇关于水的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这是课文当中的第一句话,也是关于水的第一个特点。谁来读一读?你请。 (屏幕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生:(朗读句子)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水不停流动,不断用自己的身体去滋润万物生长。 师:嗯。你说的“滋润”就是这段话当中的哪个词? 生:哺育。 师:没错,把“哺育”这个词圈出来!我们来想象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上假如没有了水的哺育,结果将会是…… 生:所有的动物都会被渴死。 生:花草也会枯萎。 生:人类也会灭亡。 生: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存在了。 师:不会有生命!真好!是的,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水的哺育,一切生物或者渴死,或者枯萎,或者灭亡!这个世界将毫无生机,因为这个世界将会没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大的作用,那么大的功劳,水却奔流不息,默默无闻,没有向万物索取任何东西!这样的水就是“有德行的水”。(板书:有德行)请你把这个词画下来。 【水利万物而不争。此处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来体会水的作用,水的默默无闻,水的“有德行”。】 师:我们继续看,这是关于水的第二个特点。 (屏幕出示: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生:(朗读句子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水只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形态,而不改变环境,十分随和。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用自己的语言完完全全地理解了水的这个特点!你刚才说水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的是吗?这句话中哪个词告诉你水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的? 生: “或方或长”这个词。 师:真好!或方或长。是的,水可能是长的,也可能是方的,因为水没有一定的形状。其实啊,说到水没有一定的形状,古人有很多写水的诗句。让我们也如孔子一样,来个“见水必观”—— (屏幕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宋·朱熹) 生:(朗读诗歌) 师:读得真好!在这句古诗当中哪个词告诉你这时候的水是方的? 生:从“方塘”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水是方的。 师:对了!“方塘”这个词让我们知道了此刻的水是—— 生:方的。 师:我们继续看,谁来读? (屏幕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生:(朗读诗歌) 师:太好了!在这句古诗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告诉我们此刻的水是长的,而且很长很长? 生:我从“不尽”这个词体会到水很长很长。 师:没错,就是“不尽”这个词告诉我们水很长很长。孩子们,你们看,水遇到方塘的时候就是—— 生:方的。 师:遇到长江的时候,就变成了—— 生:长的。 师:这就是水的“和顺”。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屏幕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 生:(朗读诗歌,认真投入,但稍有生涩。) 师:读得挺好。在这句古诗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此刻的水是直的? 【适时的安慰与鼓励,自然、贴切。令我们动容的,往往是这样小小的细节。】 生:从“飞流直下”的“直”字可以体会到。 师:毫无疑问,就是“直下”这个词让我们看到这一刻的水是“直”的。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谁来读? (屏幕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 生:(朗读诗歌,“曲”读为三声。) 师:第二个字,“九曲”,读第一声,再来一次。 生:(纠错再读。) 师:读对了。孩子们,你们看,在这句古诗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你,此刻的水不是直的,而是曲的。 生:我从“九曲”这个词体会到了此刻的水是曲的。 师:是的。孩子们,你们看,水没有一定的形状,该直的时候就“飞流直下”,该曲的时候就“九曲黄河”,这是水的“温柔”。“和顺温柔”的水啊,就是“有情义”的水!(板书:有情义)把这个词圈出来。 【此时的水从古诗中走来,经过朱熹,经过李白,经过杜甫,经过刘禹锡,带着诗情与灵秀,随物赋形,和顺温柔。 此时的语文如水,拓展积累、品读理解,带着文化与历史的温润,意境开阔,脉脉流深。】 师:我们继续看水的第三个特点,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生:(朗读句子之后,自动谈感受) 我从“凿石壁”这个词体会出了水遇到困难毫无惧色。 师:没错!哪个字让你看出这一点? 生:“凿”字。 师:“凿”字,很好!好眼力!眼睛很尖,一下子就锁定了那个特别重要的字——“凿”!其实,跟“凿”一样,还有一个字,一样能说明水的力量和志向,哪个字? 生:“穿”。 师:水“穿”的是什么? 生:山岩。 师:“凿”的是什么? 生:石壁。 师:没错, 一个“凿”,一个“穿”,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的毫无惧色,水的奔流向前。 (屏幕依次出示水的图片,教师激情引读) 师:看!水从雪山走来—— 生:(齐读)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看!水向大海奔去—— 生:(齐读)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看!水从远古走来—— 生:(齐读)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看!水向未来奔去—— 生:(齐读)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穿山凿壁的水啊,从无惧色的水啊,在孔子眼中,就是有志向的水!(板书:有志向)把这个词圈出来。 【温柔处已还了它温柔,这慷慨处当然要还它个慷慨。品读关键字之后,教师的引读极富感染力,学生也越读越激昂,回环复沓,铿锵有声。】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屏幕出示: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生:(朗读句子) 师:你知道“善施教化”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好!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需要帮助吗? 生:需要 师:你可以请教你的同学,你想向谁请教?(生答一同学的名字)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应该叫他—— 生:韩老师。 (笑声) 师:好,有请韩老师! 生:善施教化是说水能够荡涤污垢,让人的思想显现出善良纯洁的一面。 师:(回向前一生):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问,“荡涤污垢”是什么意思? 生:“荡涤污垢”的意思就是,任何东西到了水里以后,水都能够把它洗干净。 师:对,“荡涤”就是“洗”的意思。而跟“干净”相反的那个词就是—— 生:污垢。 师:孩子们,你们用水洗过东西吗?(生:洗过)说说洗过什么? 生:我用水洗过衣服。 师:结果呢? 生:结果原来很脏的衣服变干净了。 师:衣服是这样,思想也是如此。“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肮脏的变干净,污浊的变纯洁,这样的水啊,就是善教化的水。把这个词也圈出来。(板书:善教化) 【用生生互助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善施教化”。教师引用的孔子名言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恰好与课堂情境相映成趣,这里还出现了此课里唯一逗笑的片段,亦庄亦谐,善教也。】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讨论,理解了这篇关于水的“课文”。但是,孔子真正要写的,其实并不是“水”,是谁? 生:孔子是想要弟子明白,做人要做真君子。 师:三个字? 生:真君子。 师:没错!太对了!就是“真君子”。(板书:真君子) 师: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指板书)在孔子看来,真君子就应该像水一样—— 生:(齐读)有德行。 师:是的。真君子就应该像水一样—— 生:(齐读)有情义。 师:真君子就应该像水一样—— 生:(齐读)有志向。 师:真君子就应该像水一样—— 生:(齐读)善教化。 师: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反过来说,像水一样有德行的人,那才叫做—— 生:(齐答)真君子。 师:是的。像水一样有情义的人,那才叫做—— 生:(齐答)真君子。 师:像水一样有志向的人,那才叫做—— 生:(齐答)真君子。 师:像水一样善教化的人,那才叫做—— 生:(齐答)真君子。 师:看到像水一样的人,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什么感情? 生:是敬意。 生:是感激。 生:是尊敬和崇拜。 师:是尊敬和崇拜,是尊崇。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次走进这篇关于水的课文。看,水奔流不息,读—— (屏幕出示: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音乐声起,学生配乐齐读,声情并茂)。 师:读得好!你们的声音里包含着对水的向往与憧憬,我知道你们真正向往和憧憬的是像水一样的品格。 【智者乐水。真君子一样的水啊,水一样的真君子!】 师:这就是孔子为弟子们编写的课文。而这篇关于水的课文,其实一半也是看到的,另一半也是想到的。现在请你把看到的水和想到的水一一对应起来,完成课堂练习二。 (屏幕出示: 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 看到水穿山凿壁,从无惧色,想到            ; 看到水流经万物,荡涤污垢,想到            。 (学生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能把“看到的水”和“想到的水”对应起来读?你请。 生: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它好像有德行。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它好像有情义;看到水穿山凿壁,从无惧色,想到它好像有志向;看到水流经万物,荡涤污垢,想到它好像善施教化。 师:太好了!就是如此。这就是孔子为弟子们编写的关于水的课文,它是由看到的和想到的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屏幕出示答案,师生合作,两次朗读“看到”和“想到”的。) 【再次关注写法,由“看到的水”到“想到的水”。】 师:是的。那么孩子们,请你想一想,假如在这篇关于水的课文当中只有“看到的”,却没有“想到的”,行不行?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加上想到的,才能引出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才能以此来教育弟子们。 师:好!只有把“想到的”加进去了才有教育的意义。好!看来你是做老师的料啊! 生:我也觉得不行。因为如果没有加上想象到的话,他就不能从司空见惯的水中体会出那么多的道理。 师:说得太好了!不能由司空见惯的水当中看出它的特点,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到水的品格,这才是“想到的”作用。说得真好! 师:那么我们反过来行不行?如果关于水的这篇课文只写“想到的”,却不写“看到的”,行不行?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只有你看到了才能想到。你看都没看到怎么想到咧! 师:对啊,说得真好!虽然话语说得很朴素,但是讲的那个道理却是很深刻的。孩子们,是的,只有“看到”没有“想到”,那这“看到的”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只有“想到”没有“看到”,那这“想到的”就失去了现实的根据。正是既有“看到的”,也有“想到的”,那这课文才有感染力,才有说服力。 【知道“怎样写的”还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言语形式的背后是言语意图。】 师:这是孔子编写的“水”。但是这篇课文实际上并没有写完,因为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当中出现了一个省略号,是吗?事实也是这样,只要你去观察去联想,你就能够继续发现水的其他特点。下面请你来编写“水”的这篇课文。按照“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思路继续往下写。完成课堂练习三。 (生按要求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把笔都放下。让我们继续编写关于“水”这篇课文—— 生:水不分昼夜,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它好像有毅力。 生:水善于帮助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它好像很仁慈。 生:水善于帮助万物,但从不向万物索取,它好像不求回报。 生:水淡泊名利,默默地住在最低的地方,它好像懂谦让。 生:水包容万物,不分高贵与低贱,美好与丑陋,它好像宽容大度。 师:(相机板书:有毅力、很仁慈、不求回报、懂谦让、宽容大度) 真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了关于水的更多的特点。我们发现,水好像—— 生:不求回报。 师:而不求回报的水啊,就是—— 生:真君子。 师:水好像—— 生:有毅力。 师:而有毅力的水啊,当然就是—— 生:真君子。 师:水好像—— 生:懂谦让。 师:而很低调的水啊,当然就是—— 生:真君子。 师:水好像—— 生:宽容大度。 师:而气量恢宏的水啊,当然就是—— 生:真君子。 师:君子一样的水啊,水一样的真君子!这就是孔子为弟子准备的课文。 【上善若水。就让我们将水的品质一一品读,细细感悟。 “水”这篇“课文”是孔子的“言教”,是王老师教学的重点,更是孩子们理解的难点,所以,这一处的教学可谓浓墨重彩,用足心思。  “课文”列举了水的“四德”,王老师就用了四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探究,学习。假设品读,古诗品读,画面引读,切己体察。因为王老师知道,“享受摇曳多姿的学习过程,是孩子们的权利。”当学生理解了水的“四德”,就理解了“真君子”的品格。 接下来补写“课文”的练笔,显然不是单纯的写作训练,它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延续与补充,更是对君子品格的拓展与印证。 赖正清老师在评价这一段的教学时曾说:“学生赏图、醉乐、情读、争说,什么词语理解、句式评价、意义精髓、现实联想都不见了,而实际又都浸透在课堂的进程中。” 是啊,哪怕看不到鲜明的痕迹,语文的水已经流过此处,润泽过言语生命的大地,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   四、“点题”真君子   师:孔子为弟子们编写了这篇关于水的“课文”之后,对他的弟子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你把子路的志向找出来。 生:(读)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师:这是子路的志向,你们有没有在子路的志向当中看到水的影子? 生:有情义。 师:是啊,像水一样有情义的人,就是真君子。我们再把颜回的志向找出来。你来读! 生:(读)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师:在颜回的志向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水的影子? 生:懂谦让。 师:是啊,像水一样懂谦让的人,就是真君子。我们再来找,找到孔子的志向,你来读一读。 生:(读)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师:这是孔子的志向。你们有没有在孔子的志向当中发现更多的水的影子呢?你看到的是—— 生:善施教化。 师:你看到的是—— 生:有德行。 师:你看到的是—— 生:有志向。 师:你看到的是—— 生:不求回报。 师:你们看到的水的品格也就是君子的品格。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假如这堂“课”需要一个题目的话,(板书:课题)孩子们,你会为这堂“课”起一个什么题目? 生:真君子。 师:你说出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生:水的品格。 师:你说出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生:水是真君子。 师:你把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统统一揽子说出来了。 生:春意。 师:说的真好!我知道,这个春意一语双关,即指泗水边的春意浓浓,更是指孔子与弟子们的情意深深。原来啊,“孔子游春”不是“春游”,“孔子游春”那是他在为弟子们上一堂“课”。这堂“课”的时间选在了春天,这堂“课”的地点选在了—— 生:泗水河边。 师:而这堂“课”的“课文”就是那欢腾的—— 生:泗水。 师:水的品性成了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而这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他的弟子们成为像水一样的—— 生:真君子! 【找出孔子与其弟子的志向,在志向中寻找水的影子,水的品质。王老师此处的教学对文本大胆取舍,巧妙剪裁,其设计别出心裁、出人意外,又与“上文”衔接得那样妥帖,那样自然。 发现了“课堂”,理解了“课文”之后,再为这堂“课”拟个“课题”,这“课题”是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提升,更是对整堂课的“画龙点睛”。课题一出,这一课就熠熠而立,顾盼生姿了。】   五、回首唯叹息   师:瞧,我们的孔子是这样上课的!此时此刻,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老师。 师:有同感!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位能够就地取材的老师。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师: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生: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含有真君子品德的老师。 师:是的,孔子就是一位真君子。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位知识丰富的老师。 师:是的,孩子们,孔子就是一位这样的老师啊!这样的老师,带着这样的学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师:我非常羡慕颜回和子路,真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孔子这样的老师。 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早生两千五百年,那样我就有希望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因为我是多么向往能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啊!看—— (音乐起,音乐里仿佛有鸟鸣啾啾,有低沉的吟叹,有古琴,有笛声,屏幕分行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生再次动情合作共读描写“课堂”的段落)。 师: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怎不让人陶醉啊!我又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看—— (屏幕出示: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师生再次共读描写水的段落)。 师:君子一样的水啊,水一样的真君子,怎不让然憧憬和向往!我又是多么盼望孔子的理想能够早点实现,看—— (屏幕出示: 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师生再次共读描写孔子志向的段落)。 师:这是多么伟大的理想!我多么向往,多么向往—— 【此处,动人的音乐声里,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一一重现,像电影艺术里的“情节回放”,像经历的往事重来,如此的课堂小结,正是情感的陶冶与提升,动人心魄,绕梁不绝。】 师:而跟我有着一样向往的人却有很多很多。早在两千年前,有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叫司马迁,他就表达过类似的向往,但是他说得比我更好!他说,孔子的品德就像高山一样让人仰望,读——(屏幕出示:高山仰止) 生:高山仰止。 师:他说,孔子的言行就像大路一样,让人遵从,读——(屏幕出示:景行̬háng行xíng止) 生:景行行止。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景行的意思就是大路,我们再读一次—— 生:景行行止。 师:他说,孔子这样的境界我是达不到的,(屏幕出示:虽不能至)读—— 生:虽不能至。 师:然而我的心却永远向往着这样的境界,(屏幕出示:然心向往之)读—— 生:然心向往之。 师:这就是孔子!一位“老师”,一位从教几十年的“民办老师”!他心怀天下,周游列国,却无法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最后他专心讲学,带出了弟子三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老师!让我们怀着对“好老师”的崇敬和向往来读司马迁的话—— 生:(齐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屏幕出示鸿雁向日高飞的视频,文字出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师:这位老师就是—— 生:孔子! 师:下课! 【课至结尾,又回到孔子“老师”的身份,教师回应开篇提问“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大开大合。孔子是怎样的老师?“善于就地取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与众不同”“具有真君子的品格”“知识丰富”……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用心体会到的孔子的温度。 还有一些是孩子们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比如周游列国、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比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怀,比如杏坛讲学开创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不急,这些先不急着提。孩子们已经亲近了孔子,在他们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里,这些也迟早绕不过去。现在,只需要与司马迁一起,顿笔而叹就可以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下课了,忍不住回头再看,再思。整堂课完全是以课文内容构架全篇的,王老师巧妙剪裁,用“老师”-“课堂”-“课文”-“课题”-“老师”,串起整堂课的脉络,看不到鲜明的语文知识目标,或者语用追求。但是,涵泳、朗诵、写话、品读,语文的气息,语用的气息,又分明在那里。 王老师自己说,“语文意识”的发现,总是带着某种“遮蔽”。或许,这次,他想试着放下对语文边界的执着,让语文 “去蔽”,回到教育原初的澄澈与本质,回到自己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