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拉尔第二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用表3.1
选题编号: 10 选题学科: 语文
海拉尔第二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2013 )—( 2014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研究课题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指导教师 丁萍
组 长 魏佳彤
组 员 梁润哲 李建 孙婉君 杨丹 敖一杰
班 级 高二十三班
主 题 词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海拉尔第二中学高二学年组
2014年3月
结题报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我们己经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透过他的诗词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旷达情怀和高尚的节操,看淡名利与争夺,变得豪放,开朗而不拘束与现有格局,同时也对语文的学习有着帮助作用。
我们收集了苏轼的诗词,并在一起研讨,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也有一些不懂的诗词,课下找老师商讨可以解决
• 中国文华源远流长
• 翻开厚厚的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一部一部典辞华章异彩纷呈,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这本大书,领略其中的古典中国的曲径通幽之关,让我们在欣赏其中奥妙的同时提升自我开拓视野。
• 他的画简劲豪放,不拘泥守旧
• 他的诗笔墨淋 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苏轼生性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好美食,[6]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好品茗,[8]亦雅好游山林。[9]
1押送之前 幽默打趣
在押送东坡进京之前,官差特许他回家跟家人告别。到家时,全家人正在大哭,生性豁达的东坡为了安慰家人,讲了个幽默故事来调节悲伤的气氛:
他说,宋真宗曾经征召大隐士杨朴出来做官,杨朴被迫到朝中觐见真宗,真宗让杨朴作诗,杨朴根本不想做官,为掩饰才华就说不会作诗,真宗问道:“你离开家时朋友们没赠你几首诗吗?”杨朴回答说:“只有我老婆赠了一首。”真宗就让他念来听听,杨朴念道:
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首幽默打趣的诗八成是他临时编的,却令全家人不由破涕为笑。
2宠辱偕忘 笑对人生
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二月,苏东坡到达黄州,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于流放。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元佑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做这个官。
杭州的衙门在城市中心,但是苏东坡却喜欢在较有诗意的地方办公,所以他常常住在离城十五公里的山里处理公务。有时候,他又把办公室搬到西湖的画船上,边饮酒品茗,欣赏西湖美景,边下笔如风,批阅各种公文。每天红日衔山的时候,他悠闲地骑马回家,杭城的老百姓站在道路两旁,欣赏这位大才子的风采。
他有一首民歌体的诗《虚飘飘》可以表达对名利官场的看法:
虚飘飘,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
尘渍雨桐叶,霜风飞柳条。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
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
4乐观豁达 永不消沉
海南岛当时虽然在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大部分是黎族,属于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而且还没有开发,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所有受迫害的旧党人士,苏东坡是唯一被贬到这里来的。然而,海南的艰苦仍然没能使东坡消沉下去,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一首《观棋》诗中,他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复尔耳。”
苏东坡在海南岛仍然不改其乐的消息,把朝廷里的新党气得没了办法,因为他们实在是找不出比海南岛更糟糕的地方来对付苏东坡了。
5海南的条件的确太差了点,尽管东坡生性恬淡,对艰苦生活不以为然,却常常为没有好的纸墨感到苦恼。不过,这却激发了他发明创造的灵感。他过得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没有墨,就自己做。他还教当地人种地,改进农具,劝人务农。据说,东坡为了试制一种新墨,差点把家里的房子都烧了,从浓烟中死里逃生后,他已经被熏的像一条黑糊糊的墨锭。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优质的新墨。从中也即兴写诗道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一向谙于茶道,在儋州从从容容地煎茶,喝的是享受人生趣味的极致。
6历经磨难 从容淡定
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即位,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宋代的政局有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皇太后都比较喜欢旧党,向太后也不例外,所以她一当政就开始大赦被迫害的旧党人物。
这年五月,苏东坡被赦北归。这时,他已经打算终老海南,现在却又要北归,所以并不觉得特别高兴。北归渡海时东坡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第1页(共2页)
注:1.研究报告包括研究题目、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有研究结果写出论证过程,无结果写出研究困境或失败原因)。
2.小论文要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3.作品。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小说须成一小辑,中篇小说1万字以上;实物类作品须体现创新性,有创作报告(包括原理、制作流程、用途、使用方式)。
第2页(共2页)
海拉尔第二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用表3.2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鉴定表(由评审组填写)
课题名称
汇报人
指导教师
课题成果质量评价
课题成果
成果表达形式
好 较好 一般
预期目标达成
好 较好 一般
材料使用情况
适当 较多 较少
成果的创新性
有 不明显 无
成果的实用性
强 较强 无
成果实际水平
较高 一般 较低
课题成果答辩评价
课题陈述:10分钟,说明课题的实施过程、主要成果、主要收获
陈述语言
流畅 清楚 不连贯
陈述思路
清晰 较好 一般
成果展示
新颖 较好 一般
时间掌握
合理 一般 较差
回答问题:现场回答提问5分钟
回答准确
好 较好 一般
应变能力
好 较好 一般
小组合作
好 较好 一般
时间掌握
好 较好 一般
评审小组对课题成果的综合评价:
课题成果成绩评定:
成果质量评定等级:A等(优秀)、B等(良好)、C等(合格)D等(不合格)
结题答辩评定等级:A等(优秀)、B等(良好)、C等(合格)D等(不合格)
评审小组成员:
日期: 年 月 日
第1页(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