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人: 科目: 数学 学校: 南乐县元村镇中学 备课时间:2014、5、4
课题及课时:图形的平移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能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探索进而认识平移的性质。
3、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
学习难点:探索平移图形中对应点平行且相等。
教学模式或方法:引导、探究 、归纳教学模式 演示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相关的图案(课件展示)。
2、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二、探究新知
1、平移的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注意:
(1)平移不一定是水平的。
(2)平移是由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确定。
(3)平移后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称对应点。
3、你能发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相比较,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吗?
同桌讨论,老师讲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4、分辨一下:(出示课件)
(1)荡秋千是平移吗?
(2)下面的五幅画中,(2)(3)(4)(5) 中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3)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同学观察课件,同桌讨论,老师讲评。
5、探究:(出示课件)
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雪人呢?
可以把一张半透明的纸盖在图5.4-2上,先描出一个雪人,然后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这张纸,再描出第二个、第三个……(如图5.4-3)
(同学看课件,观察老师演示的步骤)
6、思考:(出示课件)
在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例如,它们的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可以发现:AA′∥BB′∥CC′,
并且 AA′=BB′=CC′
请你在作出连接其他对应点的线段,它们是否仍有前面的关系?
通过演示验证:她们仍有前面的关系。
7、归纳:
(1)平移的性质:
a:平移前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b: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2)如何进行平移作图:
a:按要求作出对应点
b: 顺次连结对应点
三、巩固新知:
1、课堂练习:
同学看课件独立完成,老师讲评。
2、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同学讨论,老师总结。
(1)平移变换的定义;
(2)平移变换的性质;
(3)会作出某图形经平移变换后的图形;
(4)不论是作图还是描述一个平移变换都需要知道两个要素: 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四、布置作业:课本30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一、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条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该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二、平移的特点:
1、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设计依据与意图:
设计依据:
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
美丽的图案展示,接近学生的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和记忆。
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练习中发现并指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
分层次作业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考察他们对概念的掌握和记忆。
非预设性生成:
个别同学平移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把平移和旋转混淆在一起。
反思与评价:
在这堂课上,我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自观察,对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并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之后对平行线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画平移图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探究平移图形各对应点连线关系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