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声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09149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声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  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 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 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 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 34 页) 板 书 设 计 § 1 什么是声音 一 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 声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