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数的大小》教学
本学期我们学校继续进行了同讲一节课活动,因为五年级分科的缘故,我执教数学所有讲的是《分数的大小》这节课。《分数的大小》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内容。教材创设了“校园面积”比较的情境,引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提供了三种思路: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根据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第三种思路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在比较中掌握通分这一概念。难点定位为理解通分的概念。
在设计本节课是我努力围绕着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引出通分的概念,并充分理解通分的含义,总结出通分的方法,最后再通过通分来达到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的目的。24号课上完了后坐下了静静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时间磨练了我,我在反复的备课的过程中也渐渐地走向成熟,下面我从主要从备课的思考和课后的反思两方面进行叙述:
备课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使用教材?
为了上好本节课,我认真查找资料,解读教材,书中给出的两个分数 比较大小的空间并不大,学生能够利用旧知独立解决的方法并不多,也就是书中的主题图引导的三种方法:第一种直观感知 的大小,第二种,变同分母后比较,第三种变同分子后比较。本想换两个分数,可是教材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编写的,我就冥思苦想:选用 这两个数的目的是什么呢?于是我又仔细研读了教学目标和书中的知识点,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选取就是要避免比较的方法过多,反而容易冲淡这节课的重点通分。于是决定还是尊重教材“照本宣科”上。这样这节课设计就初步定了下来,一是复习相关的旧知,二是初步感知 的大小,三是探究 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四是引出通分、理解通分,五是运用通分解决比较大小问题。
思考二:时间该如何安排?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的探究。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经多次地将课堂的半数以上时间用在方法的探究和引导上,在本节课中如果也是如此的话,虽然学生能在小组内拓宽自己的思路,但是加上导入的必要复习,肯定就要把通分冲淡,反而会让学生弄不清这节课的重点。那么时间该怎样安排呢?这两个知识究竟怎么取舍,正在我为难的时候,我上网看到了一所学校关于本课的研讨,我如获珍宝似的,在他们的讨论中,我清晰地认识到了这节课中比大小的多种方法只是情景,是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通分这一概念设立的。学生学会了通分,就自然能运用通分这种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了。我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比较大小方法时,如何作好时间的有效调控,恰当地适时地引入通分。方法多样让学生有这个经历就可以了。最后我确定了导入4分钟左右,探究方法的多样性8分钟左右,通分的研究10分钟左右,练习10分钟左右。
思考三:本节课和哪些旧知有关,引入哪些旧知更有效?
本节课《分数的大小》一共有两个知识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通分。涉及到的旧知有:分数的意义,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找最小公倍数。这么多的知识都要引入的话,时间上肯定不允许,而且也会将重点冲淡。哪个知识更能对本课知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呢?我思考再三,决定写二个真分数,一个引导学生写同分母的分数,一个写出同分子的分数并在这个过程中复习约分,引出通分后复习最小公倍数。这样时间上把握好了,必要的铺垫也有了。
思考四:针对班级两极分化的特点,我一个人的力量有很微薄的实际情况,我该采取什么有效的手段?
我的设计再完美也避免不了学生有溜号的现象,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让所有学生都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谁能帮我呢?班主任?她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家长?他们中有多少能够理解新教材,能够将知识讲明白的?于是我想到了学生,对呀,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能利用好,我会多了很多的帮手,将会受益匪浅。刚开始,我觉得在班级里选取1/4的学生作为我的助手,给学困生讲题,也就是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每组安排一个成绩相对突出的。可是这种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很多:学生有的只听不思考、有的直接给出解决的方法,有的甚至把这个时间当成了上课小打小闹的机会……。效率也不能提高多少,对于有的学生还有反作用。怎么办?我想到了“师徒合作”,这样合作的人少了,玩的就会也少了,一对一的进行指导面也广了,班级一半的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学习新知,一半的学生在给予别人帮助时也提高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加深了。在班级里我尝试了这种手段教学发现不是所有的师傅都负责人,于是我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了,我设计好师徒合作的方法:
(1)在学习新知后,师傅先监督徒弟做,然后在独立做。
(2)提问时只提问徒弟,对应的师傅要针对自己徒弟的发言进行判断和补充,其余的师徒对他们的表现做出手势的判断。
(3)遇到难题,师傅帮徒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
(4)非常难懂的题直接合作,由师傅解题后给徒弟讲解。
(5)课下这种关系是不变的,徒弟有问题随时要找师傅,师傅还要针对徒弟的问题举例一些题型一样的问题来考徒弟,并记录在册,以备复习所用。
(6)为了提高师傅合作的有效性,我将师傅的平均分定位二人的分数发表扬条,徒弟进步大的还会给师傅单独发一张:优秀师傅的表扬条。本节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手段,效果不错。
思考五:关于“通分”这一概念要从几方面理解?
一开始在设计教案时就安排学生在这里自学,期待学生能读懂。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过思考我决定从五方面里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一是引出变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让学生自由读(感知),二是有轻有重地读,读出重点词,学生听读,三是分析通分的依据和关键,四是和约分比较不同点,五是练习中巩固。
课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后,对比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觉得教学预设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我做到了(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关注全体学生
(3)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4)让学生经历了多种方法的探究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5)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参与了学习
(6)重视了过程与方法,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又重温了备课的思考,再一次地感受到:要真正读懂新教材很难,需要我们前后联系,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遗憾地是本节课的时间还是没有够用,练习没有做完,反思一下原因:
(1)提问时只提问了徒弟,徒弟是相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每次徒弟答完师傅还要判断,这样耽误了一部分时间
(2)在学生直接感知两个分数的大小时已经说到同分母了,我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然后汇报的,如果我直接借此引出通分,进行通分教学后在研究方法可能就会节约时间的。想想还是自己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处理得不够到位、不够灵活,缺乏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