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本课堂的理念与实践
盛未
一、为什么要实施生本课堂?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绩与反思
反思: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重改变教学方式,忽视学生认知特点、学科特点和本质、教学规律等; 在课改实践中,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课改“模式化”“程序化”“单一性” ,课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问题无阶梯、无挑战,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 思考的积极性; 过分关注教学进度,重结论,少追问,忽视思维过程,排斥求异思维;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很少被采纳。
教育改革的深层追问与思考:
1. 社会大变革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
2. 大数据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3. 对应的,教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向?
教学理论和实践
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从“知识授受”到“创新能力培养”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
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
从“单一测试”到“综合评价”
二、什么是“生本课堂”?
基本内涵:问题导学,深度思维,活动落实
基本原则: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活动为主线
逻辑顺序: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
主要目标:培养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生本课堂倡导——
价值理念:突出思维培养,走向深度学习,追求轻负高质
思维方式:从对立走向共生,从绝对走向相对,
从浅层走向深入,从封闭走向开放。
目标:突出思维能力的提升
过程:讲究思维活动的层次
方式:注重思维火花的碰撞
对话的课堂:追求思维的交流(简单问答并不是真正的对话)
开放的课堂:追求思维的资源、方式和主体的开放性
探究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思维
建构的课堂:以思维为核心,思维主导学习
快乐的课堂:以活动为主线,体验思维愉悦
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的制定和选择
学科本质(关键性的概念、原理、方法、观点,如数学中建模的方法、语文中多视角大阅读、英语原版绘本拓展阅读等);
能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让教师成为“人”
让课堂教学回归人与人的交往
让学生说真话
三、怎样实践“生本课堂”?
营造思维环境,呵护生命成长,全纳所有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理解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采用自主学习、领袖引领、小组游学、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创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个性化学习。
主题,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标题,更是深度备课后突出培养学生思维水平,体现所授内容的的新的主题。重整主题,包括对原有主题的重新审视和根据需要,变换角度确定的新的主题。
例如,语文上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你可以按照季节描写,总结出写景色的方法——如何进行景色描写。
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适切,有思考价值;形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学生可以思考;作用上能够激发积极思考:有趣,学生愿意思考;设计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价值,让思维富有张力。
提供多元化的活动任务,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思维个性飞扬。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鼓励挑战和创新,包容错误和失败;激励思维的独特性,强调反思的深刻性 。
生本课堂教学改进目标:
促进学生的发展;加深对学科本质概念的理解;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养成 。
促进教师的发展
丰富关于学生和课程的深层知识; 提高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生本课堂是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对教学本质的探索,是以教师智慧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以问题作为师生智慧共同发展的支点,以设计、开展充满思维张力的活动为表现形式,以激励、引导、监控学生的个性思维为基本导向,多层次、多方位协同发展的课堂文化。
教育本身是追求理想的事业,总是超越现实的。生本实验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优化和发展的过程,目的地总在下一站。 生本实验始终是在路上,我们应该保持欣赏路上的风景的心态踏上生本实验之旅,去探寻课堂教学的春天!希望生本课堂能够成为大家成长的有力工具,教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在思考教学本质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